
“您家监控往左偏15度,既保安全又不侵隐私。”“为了自身居住安全和保护隐私,分户门还是随时关上保险。”2025年1月21日,在张掖市公安局甘州分局西街派出所社区调解室,民警与社区工作者用《民法典》化解邻里纠纷的场景,成为基层法治实践的生动注脚。这起持续近一个月的“门对门”矛盾,在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之际,演绎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样本。

噪音与镜头下的“边界之争”
一道门牵出两家怨
故事要从一个月前说起。张先生家对门的分户门总是“敞敞亮亮”,风一吹哐当作响,尤其深夜常把孩子惊醒。“说了好几次,他们总说‘马上关’,可门还是天天敞着。”张先生无奈之下找了物业,甚至去社区反映。2025年1月20日,赵先生妻子回家时突然发现,张先生家门口新装的摄像头正对着自家分户门,“我们进进出出全被拍,这不是侵犯隐私吗?”
张掖市公安局甘州分局西街派出所民警王增军与同事接警赶到时,两家人正堵在楼道里争执,楼道里不断回荡着“监控侵犯隐私”“ 噪音影响生活”的争吵声。“摄像头位置确实对着赵先生分户门,画面里能看清分户门内的一部分场景。”王增军用执法记录仪拍下现场,又发现张先生手机里存着10多条深夜分户门噪音的视频。“你们双方都有委屈,但都没用到点子上,都先冷静冷静。”王增军一边劝说,一边拿出手机开始翻找《民法典》相关内容。
民法典里找“钥匙”
一部法解了千千结
“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让法律条文落地生根。”有着10多年调解经验的王增军重点在相邻关系、隐私权保护等条款处进行查阅。
“张师傅,您装摄像头是为了防贼,但镜头扫到邻居家门,就可能触碰到《民法典》第1032条的隐私权。”王增军翻开手机里存的“法律锦囊”,“ 就像好多类似案例,法院都判拆除对着邻居庭院的摄像头,因为私密空间不容侵犯。”他又转向赵先生一家:“您家长期不关分户门,根据第288条相邻关系规定,确实影响到他人安宁权,就像我们好几个小区类似的噪音案,最后也是邻居主动整改了。”
听到具体案例,双方情绪渐渐平复。王增军趁热打铁:“这样吧,我们先固定证据,再走‘警调对接’程序,让社区的‘和事佬’明天一起给咱说道说道。”1月21日,在派出所社区调解室,社区工作人员拿出卷尺展示:摄像头偏移15度后,画面刚好避开赵家大门。“其实两家就隔三米楼道,关上门噪音能减一半。”社区工作人员递上降噪门吸,赵先生不好意思地接过来:“是我们没注意,以后一定随手关门。”至此,这场由楼道分户门引发的邻里矛盾,在《民法典》的调解下,最终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从“枫桥经验”到“法治锦囊”
五年耕耘见真章
“这类纠纷光靠‘和稀泥’不行,得让法律成为‘定盘星’。”西街派出所所长刘一统介绍,所里建立了“三步调解法”:第一步用执法记录仪固定证据,避免“公说公有理”;第二步当场对照《民法典》案例说法,比如处理过的13起摄像头纠纷中,10起都是通过调整角度解决;第三步启动“警调对接”,联合社区、物业等力量。“就像这次,社区找来师傅给摄像头‘正骨头’,成本才几十块,却化解了大矛盾。”
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是甘州公安深化《民法典》实践的缩影。五年来,甘州公安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专业尖刀、基层前哨和行业感知作用,推动民辅警深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实现“警格”与“网格”融合,创新推动“四级七天”调解法、“一警情三推送”制度和“警调对接”工作法落实落地,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处置在前端,不断夯实了主动创稳基层底板。正如当事双方在感谢信中写道:“民警用我们听得懂的话讲法,用看得见的方式维权,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普法。”
“三尺巷子”今犹在
让美好生活沐浴在民法典法治阳光下
调解结束时,赵先生握着王增军的手说:“要不是你们说清法律账,我们还得怄气。”张先生则主动帮赵先生安装了新的门吸。此时此刻,这场纠纷让人不禁想起安徽“三尺巷”的典故,不同的是,今天的邻里和解不仅靠“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宽容,更有《民法典》划定的清晰边界。
正如民警王增军所说:“基层警务就像织网,一边是摄像头下的隐私权,一边是关门声里的安宁权,我们的工作就是用法律线把这些‘网眼’织密。”在《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之际,这样的“织网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从张掖的楼道到全国的街巷,这部“生活百科全书”正化作千万民警的调解智慧,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在法治阳光下焕发新生。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甘州公安:一扇分户门的和解 当邻里纠纷遇上“生活百科全书”,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