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全民健身逐渐成为热点。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八段锦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促进健康、养生保健等方面。八段锦以中医导引的形式调动人体气机,能够扶助正气、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长期坚持,可以调身、调心、调息,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溯源八段锦
东汉《释名》言:“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顾名思义,八段锦是一种有八节动作,沿袭千年,且具有重要作用及价值的导引功法。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壁画《导引图》中可以看到,西汉时期已经对导引功法有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庄子》中提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讲述了当时的养生方法。
北宋时期,导引养生的创编日益增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八段锦”。当时八段锦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清末梁世昌撰写的《易筋经外经图说》后附“八段锦图”。此版本首次将古称“引导诀”的术式正式冠以“八段锦”之名。并且将之前多有变化的功法名称、内容等以歌诀形式固定下来,是后世立式八段锦功法的范本,影响深远。
八段锦分节详解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掌上托,展肩胛肌。
此式通过扩张胸廓,使腹腔、盆腔的脏腑受到牵拉、按摩,助宗气归肾以资助元气,扶正固本、疏通经络。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左右拉弓,展肩扩胸,转头望指。
八字掌、弓手可有效刺激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开弓时,有利于扩大胸腔,增加肺通气量,提高心肺功能;扩胸、展肩、转头可调节颈肩胸背肌肉群,放松颈椎、胸椎等小关节,宽胸理肺、舒缓肩颈。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上举下按,上下对拉,抻拉胁肋。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是人体运化水谷精微和代谢水液的脏腑。两手上托下按的过程中,可加强脾胃功能,改善人体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的能力,健脾养胃、助运祛湿。同时,两掌上下对拉,对脊柱两侧肌肉起到牵引作用,可以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对脊柱各类问题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两臂外旋,转头后瞧。
据《黄帝内经》记载,五劳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为“七情内伤”,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惊)伤肾。
本式松弛相应,能劳逸结合、畅达情志;还有利于疏通手三阳经、刺激督脉,激发全身经络气机、调整脏腑功能;转头可刺激大椎穴,牵拉斜方肌,放松颈椎。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俯身侧旋,摇头摆尾。
以“尾闾”旋转为主,头部跟随转动。本式能交通心肾,使肾水上济心火,益气养心、松弛拉伸;通过颈椎、腰椎及肌肉群的运动牵动脊髓,改善脏腑功能。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反穿摩运,弯腰攀足。
下落攀足时双腿需保持直立。两掌摩运、循经按摩和俯身攀足等动作能有效牵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刺激背部的命门穴、肾俞穴等要穴,补肾固精、平衡阴阳;亦可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柔韧性和延展性,强健腰背力量。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怒目冲拳,握固回收。
马步下蹲,双拳放于两胁,放松抓握回收。《诸病源候论》载:“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如婴儿握拳的这种握固法,可保护体内正气,抵御外邪。攥拳时,前臂与肘要贴胁肋部前送和收回。攥拳、旋腕、握固时,要注意眼随手动。出拳时,要怒目圆睁、咬牙、双脚趾抓地。本式可刺激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期门穴,疏肝理气、强筋健骨。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并足提踵,颠震下落。
提踵时,脚趾抓地、提肛收腹、后顶上领;下落时,呼气、震脚咬牙,周身放松。通过拉伸脊柱、回落震动,可挤压椎间盘、震动脊髓、调整脊柱小关节紊乱;提肛收腹可按摩内脏;颠足下落可刺激足部经脉,增强小腿后群肌力量。本式可补益气血、调和脏腑。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段锦:调身、调心、调息,延年益寿,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