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特瞧不上 “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这话,觉得听着自私又矫情。
现在看来,这话才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的人才会有的感悟。

你习惯性把别人的需求摆在首位,自己的事永远往后排,细究起来,这多半跟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
就拿我自己说吧,
小时候只要听见我妈叹气,心里就跟扎了根针似的,总觉得她过得不开心是我没本事。
那时,我就曾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多赚钱,带她过上她口中别人的好日子。
她念叨“这辈子没穿过好衣裳”,我工作后第一个月工资就给她买了件羊毛大衣;她看见邻居戴金镯子眼红,我咬牙攒了半年钱给她挑款式。不光对我妈,亲戚谁开口借钱、谁让帮忙带东西,我从来没说过“不”。
后来,我发现越来越不对劲了。
有次我生病发烧,我妈打电话来第一句不是问“吃药没”,而是抱怨我弟买房首付还差点钱;堂姐结婚让我当伴娘,我忙前忙后瘦了五斤,她转头跟别人说“我这妹妹就是闲不住”。最扎心的是有次我给自己买了双贵点的皮鞋,我妈看见直接念叨:“你这钱省下来给你弟买车不好吗?”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把所有人的需求都置顶了,唯独把自己活成了背景板。
这种“老好人”模式其实是受我妈的影响。她一辈子围着我爸、爷爷奶奶和我们姐弟转,过年全家人的新衣服都是她熬夜缝的,自己却总穿旧衣服。有次我翻出她年轻时的照片,她穿着碎花裙子笑得特别漂亮,可我记忆里她永远系着围裙。后来我才懂,我们这种过度懂事的人,骨子里都是想用付出换关注——就像小时候考了满分才能换来我妈一句“还行”,长大后拼命对人好,其实是想听见一句“你真重要”。
现实往往是我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心态难免会失衡,会委屈,会抱怨,会不快乐。
改变是从一次 “叛逆” 开始的。堂姐让我给她女儿织毛衣,我第一次说 “我最近忙,织不了。”堂姐说我“翅膀硬了”。我妈让我给我弟付房贷,我咬着牙说 “我的工资要还自己的车贷”,跟她冷战了半个月。可当我用省下的钱给自己报了烘焙班,第一次在周末的下午慢悠悠烤蛋糕,阳光洒在烤盘上,黄油香飘满屋子,我突然哭了——原来让自己开心这么简单。后来我才明白,健康的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牺牲。
现在,我会花一下午给自己做顿精致的晚餐,会在加班后给自己点一杯热奶茶,会大大方方地说 “这东西我喜欢,我要买”。更意外的是,当我不再把牺牲当成美德,我妈居然也开始学着对自己好 —— 上次回老家,我看见她偷偷用我买的面霜,还跟我说 “你那瑜伽班好不好?妈也想试试”。
更意外的是,上次我侄女来家里,看见我在阳台给多肉浇水,她好奇地问:“姑姑,你每天都这么开心吗?”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不再把“牺牲自己”当成美德,孩子眼里的我是舒展的、自在的。这不就是最好的传承吗?如果我们总在教孩子要懂事要让着别人,其实是在给他们套上枷锁;只有让他们看见“爱自己”的样子,他们才会知道——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谁的期待,而是要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冒热气。
那天我翻出我妈年轻时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在相框里。她看见后盯了很久,突然说:“这裙子真好看。”我说:“妈,我带你去买条一样的。”她摆摆手,眼里却亮了。
其实,爱自己这事从来不是自私,而是让我们有底气去爱别人,也让身边的人懂得:真正的爱,是看见彼此的需求,而不是忽略自己去成全。毕竟,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就算给出去的爱,也带着委屈的味道,不是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到这年纪才懂:不要再给任何人买,自己都舍不得给自己买的东西了,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