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美文鉴赏:大作家如何写小动物

 

○莉莉安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小动物,名家们的童年也不例外,老鼠、花猫、小狗和鸟儿,它们“唧唧唧”“喵喵喵”“汪汪汪”“叽叽喳喳”,那如同交响乐一般的合唱,是挑拨起青春记忆的曼妙旋律。

动物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童年的玩伴和家人,让我们在经典作品片段里,看看名家们是如何跟自己的“爱宠”们相处的吧。

隐鼠

原文:

  老鼠的大敌其实并不是猫。猫自然也可怕,但老鼠只要窜进一个小洞去,它也就奈何不得,逃命的机会还很多。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凡鼠子能到的地方,它也能到,追逐的时间也格外长,而且万难幸免。有一回,我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

  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

  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鲁迅《狗·猫·鼠》

赏析:

鲁迅开篇指出老鼠的劲敌并非猫,而是可怕冷血的蛇,为“我”英雄救“鼠”的情节埋下伏笔。

“我”救下隐鼠后,竟和它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用缘腿而上、在桌上吃菜渣、舐墨汁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隐鼠的活泼个性,与其对作者的信赖,一人一鼠的和谐画面跃然纸上。

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大半天没见隐鼠,又从旁人口中听说“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令鲁迅措手不及,情绪从惊喜跌入愤怒与悲哀的谷底,更加突显出前文描述的人鼠之间短暂友谊之可贵,情节曲折,张弛有度,极具感染力。

原文: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顺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是,猫的确是倔强。看吧,大马戏团里什么狮子、老虎、大象、狗熊,甚至于笨驴,都能表演一些玩意儿,可是谁见过耍猫呢?

  这种小动物确实古怪。不管你多么善待它,它也不肯跟着你上街去逛逛。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它的嘴往往被蜂儿或蝎子螫得肿起来。赶到猫儿们一讲起恋爱来,那就闹得一条街的人们都不能安睡。可是,及至女猫生下两三个棉花团似的小猫啊,你又不恨它了。它是那么尽责地看护儿女,连上房兜兜风也不肯去了。

  ——老舍《猫》

赏析:

老舍开门见山地点明猫的性格古怪,时而老实、时而贪玩、时而尽职。在描述这种复杂性时,老舍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举了许多具体的事例,并融入猫的动作描写。

庄子说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理,当我们作出“猫是高兴的”这一论断时候,必须言之有据,可以从“蹭腿”“伸脖”“踩梅花印”这些猫的动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老舍对猫的观察细致入微,游刃有余地塑造了既胆小又勇猛,既喧闹又尽责,这样全面立体的“猫”的形象。

白鹭

原文: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像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郭沫若《白鹭》

赏析:

郭沫若用“诗一般”的散文笔调,勾勒出像“一首精巧的诗”的白鹭,文章形质兼美、句式精巧,读来朗朗上口。

如何展现出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呢?他通过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等“近亲”的比较和衬托,来突出白鹭的优势。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他对白鹭外形描写如诗如画,而后紧跟评价式的赞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进一步强调白鹭的和谐之美。而后,郭沫若把白鹭置于不同场景中,比如在水田钓鱼、清晨立在树顶、黄昏低空飞翔,动静结合,赋予了白鹭灵动之态。

结尾处,与文首默契呼应,“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郭沫若重复感慨,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文鉴赏:大作家如何写小动物,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