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莉莉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青春是人生最耀眼的一颗宝石,如何度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青春,听听大作家们怎么说。
【做一个向往光明的战士】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痕而死去。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
——巴金《做一个战士》
(摘自《巴金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赏析:
青春应该如何度过?不妨先找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吧。巴金从《战士颂》这本书里得到启蒙:做一个战士。
他摘录下《战士颂》原文最精彩动人的两句话,“激荡在生命洪流中”“照彻那多量的黑暗”,磅礴的意象和激情隐喻着深邃的哲学思辨。这样的引用,为他之后的论述增添了光彩,巴金顺势抒发自己对“战士”的看法和情感。
首先,巴金为“战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战士不一定要持枪上阵,他的武器可以是知识、信仰和意志。就像学生在课堂上用知识和信仰武装自己,未来报效国家,也是一种战斗的姿态。
然后,他开始细数战士的优秀品质:“永远追求光明”“不停止战斗”“永远年轻”“不知道灰心绝望”……以排浪式的递进句式塑造伟岸的战士形象,抒发浓烈的崇敬之情。
最后的转折很关键,巴金拒绝“造神”,他认为战士可以是每一个有决心的凡人,由此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动员,让更多人立志成为一名战士。
【春天里百蝶纷飞的果园】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曾经渴求,何时才能让中国回到少年时代。
什么是少年时代呢?少年时代就是天真未凿的时代,草莽混沌的时代。就像小学快毕业的孩子们一样,有着一番唧唧喳喳的无限可能,其中很多人长大后会成为普通民众,但也会有人成就一番大事。
但他们如果失去了少年人本该拥有的单纯和热情,也就失去了群体性的优秀,更不会有什么变得特别杰出,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青春。
我永远牢记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在那样的时光中,每一个小伙伴都是一种笑声、一种奇迹,甚至也是我少年时代的一部分。我为什么要总是记住那几个后来“成功”的人?如果仅仅这样记忆,是对少年时代的倒逆性肢解。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还想用果园来比喻。不错,就像一座果园,如果通过科学的分析,一定可以挑选出最好的品种,应用最合适的授粉方式,使水果的产量最高,质量最佳。
但是谁都明白,果园真正的黄金时代,却是百花齐放、百蝶纷飞的春天。不错,人们可以在恒温的实验室里选出最佳的品种类型、最佳的授粉方式,然后在一个封闭的暖棚里用精确的滴灌技术快速培植,但这是销售者们的机智,对于大地来说,却少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果园,少了一个阳光烂漫的春天。
又譬如一条大河,下游一定平静而从容,但它在形成之初,却是由千万小溪翻腾、倾注、汇集在一起的。任何一条大河,如果没有热闹的上游,也就不会拥有壮阔的下游。
——余秋雨《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摘自《问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赏析:
余秋雨也是在开篇引经据典,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讲起,再发表自己对“少年时代”的认识——“天真未凿”“草莽混沌”。
他歌颂少年的天真烂漫,羡慕少年拥有的无限可能,并“现身说法”,把儿时的每一个小伙伴都称为“一种笑声、一种奇迹”。
他批判世俗对“成功学”的功利性解释,反对“唯分数论”的“优秀学生”标准化生产模式,叹惋有些少年失去了本真的单纯和热情,没有尝过真正青春的滋味。
而后,他把少年时代生动地比作一座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百花齐放、百蝶纷飞”的果园,又比作一条“由千万条小溪翻腾、倾注、汇集在一起”的大河,用理想化的美丽图卷再次叩问教育的初心,希望少年们尽情享受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珍惜伙伴和同窗情谊,不论日后是伟大还是平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青春只有一次,何必少年老成。
【蒲公英漂泊的勇气】
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去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那种味道。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漂泊后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一辈子总是待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宝鼎香浮、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
青春时节,更不应该将自己的心锚一样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样跌倒在温柔之乡,在网络的虚拟中,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酿造自己龙须面一样细腻而细长的日子,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这会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了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大,那样脏兮兮。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幢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墙。
意大利尽人皆知的探险家马可·波罗,17岁就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岁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英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21岁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梦;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在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我国的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支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镌刻在你生命里的年轮。
——肖复兴《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摘自《梅子熟时栀子香》浙江教育出版社)
赏析:
肖复兴采用典型的议论文写法,开篇就鲜明地拎出自己的观点:“年轻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接着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证明这一论点。
首先是说理论证,依次分析年轻时为什么“敢”漂泊,为什么“能”漂泊,为什么“要”漂泊,并给出答案:漂泊是倒计时的特权,因为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有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收获年老时的回忆”。
其次是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是成为一只仰望灰蒙蒙天空的“蜗牛”,还是一株春天里去冒险的“蒲公英”?答案不言而喻。蒲公英虽然脆弱易碎、力气单薄、个头又小,也没有翅膀,但具有无畏的精神和生命力,可以借风远行,闯出一番天地。
再次是举例论证,以蒙太奇手法展现一众历史英雄人物的群像,用长焦镜头扫过人类探索史的一隅——马可·波罗和徐霞客们的探险传奇,用成功的经验证明年轻时漂泊的可行性。而后又引用舒伯特的《冬之旅》和泰戈尔的《新月集》,为文章增添散文诗一样的美感和人文底蕴。
最后,他用排比句式反复吟唱,“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极富感染力。漂泊的伟大之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向未知纵身一跃的勇气。
(原文刊登于《特别关注·下半月》2025年7月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文鉴赏:大作家笔下的青春,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