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美文鉴赏:大作家怎么写四季

 

○莉莉安

每个孩子恐怕都被布置过,类似于“春天来了”这样的命题作文。不过,写好季节并不容易,因为季节不只是自然风景的变迁,也是人的心绪流转,更蕴藏着生命的哲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作品片段,欣赏大作家们眼中的四季吧。

【春】

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在光当中,看得见极细的微尘在那里浮动。一股暖气熏得我周身舒服;过了一会儿,竟觉得热烘烘了。一阵清香拂过我的鼻子边。摆在桌子上的一盆兰花有三朵开了。碧绿的花瓣,白地红斑、舌头一般的花蕊,怪有趣的。兰叶的影子描在白墙头上,就像画幅上画着的图。

我走到庭前。看见石阶旁边的一个泥洞里出来三个蚂蚁。它们慢慢地前进,走了一段就停一停,仿佛在那里探路。又有一个蚂蚁出来了。它独自爬上石阶,在太阳光中急速地前进。什么地方传来蜜蜂嗡嗡的声音?我抬起头来找,找不见。可是听到了这声音,就仿佛看见了满山遍地红的白的花。

我走出了大门。细细的柳条上,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了嫩黄色。仔细看去,说它黄也不对,竟是异样可爱的绿。轻轻的风把柳条的下梢一顺地托起,一会儿又默默地垂下了。柳树下的池塘里,鱼儿好快乐呀!成群地游到这边,游到那边。白云和晴空,以及柳树的影子,都在水中轻轻地荡漾。一幅活动的画图!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自主地说:“完全是春天了!”

——叶圣陶《完全是春天》(摘自《光明的世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赏析:

春天是什么样子呢?叶圣陶选用了微观视角,从室内到庭前,又走出大门来到池塘边,“移步换景”中,阳光、兰花、蚂蚁、蜜蜂、柳条和鱼儿都是春天来临的佐证。

如何将这些大家都见惯了的意象写得出彩呢?首先,他采取“通感”手法,春天不只是被看见,更要被听见、闻见、触摸到、联想到:阳光是“热烘烘”的,兰花是“清香”的,蜜蜂发出“嗡嗡”声,柳条被“染上”颜色,鱼儿应当是“快乐”的,“我”还能“感受到”漫山遍野的花。

其次,他的洞察力敏锐,看到了光当里弥漫的“极细的微尘”,也观察到兰花诗意的“影子”,总比别人多看一眼,多讲一句。

最后,他设置了“留白”和“悬念”,只闻蜂声,不见其形,令读者从“嗡嗡”声中自由浮想,突破了庭院这一物理空间,有意犹未尽之感。

结尾“完全是春天了”,一语双关,既是对春日见闻的总结,也是对万物新生的赞美和祝福。

【夏】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摘自《橙黄橘绿半甜时》光明日报出版社)

赏析:

写季节,不只关乎外在的风物景色,更关乎看景的人和赏景的心。不同人看到相同景色,感触不同;同一人在不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所谓寓情于景,开篇“心里颇不宁静”如石子投湖,泛起一片涟漪,为朱自清夏月荷塘踱步奠定基调,再美的景色也蒙上一层忧郁,夜景描写也有了更深蕴意。

朦胧月光下,曲折幽僻的煤屑路与蓊郁树影构筑出超现实秘境,朱自清得以从工作烦琐、家庭责任和生活焦虑中抽离出来,在荷香月色里成为一个“独处的自由人”,萌生悠悠哲思。“淡淡的月光”不仅是视觉意象,更是心灵滤镜,渲染出一幅水墨氤氲的文人画境。

然而,作者说是“可以不想”,其实还是“在想”,“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仍在不时跃入脑海,回应着“颇不宁静”的心绪,勾勒出独属于朱自清的夏夜感怀。

【秋】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

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绰约的,做一个妩媚的笑。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消瘦起来,寒碜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

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贾平凹《落叶》(摘自《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

赏析:

写季节,如果仅停留在描绘风景和抒发心绪上,就单薄了些,若能从四季更迭的表象联想到生命轮回与人生起落的规律,会更有人文温度和历史深度。

贾平凹讲述了“法桐”在不同季节的荣枯形态,春天是“丰满”的,夏天是“快乐”的,深秋是“消瘦”的,来年的春天竟“又长满了叶子”,而且“一年大出一年”。

尔后,他深邃地思考表象背后的自然哲理,看到人生的低谷和挫折就像法桐“年年凋落旧叶”,生命是富含张力的,只要坚持向上,来年又会迎来进步和新生。凋零不是“老化”,也不是终点,恰是“成材”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涅槃仪式。在叶片的新旧交替里,贾平凹发现了超越时间维度的生命密码。

【冬】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摘自《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读者出版社文通天下出品)

赏析:

要写自己对季节的喜爱,仅有“春天真美啊”“我好喜欢冬天”这类感慨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丰富的典型的证据来论证,完成逻辑闭环,才有说服力。

老舍为突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开篇先拿北平和伦敦的冬天做衬托,说明济南的冬天不仅不刮风,还是响晴的,进而引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核心论点。

尔后,他进一步举出有力论据:首先,济南周围一圈的小山将这里围成一个“小摇篮”,“准保暖和”;其次,济南下小雪美极了,像一张小水墨画。最后,济南的人们在冬天并不瑟缩,而是“面上含笑”,对冬天的“慈善”充满感激,心里饱含希望的;这样的冬天怎么不叫人喜爱呢!

原文刊登于《特别关注·下半月》2025年6月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文鉴赏:大作家怎么写四季,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