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珊珊
回乡过年,少不了串门走亲戚。大年初二本要回娘家,但因婶子工作忙,仅有初二一天休息时间,母亲就让我们先回老家看望小叔、婶子。
婶子名叫姚小琴,泼辣能干,从20多岁嫁过来,就是家里的大劳力。勤劳一辈子,如今快60岁了,依旧闲不住:一边在附近的奶牛场上班,一边培育蔬菜种子,每年还要种十几亩小麦、玉米,日子过得很充实。
当天10点多,我们从济源市区出发,一路向西,半个多小时就回到了老家王屋镇桶沟村。进村步行不到10分钟,望见一栋灰色二层小楼。“一大早就等着你们哩,可算回来了!”婶子穿着红底绣花棉袄迎出来,笑声爽朗。
我们送上年货拜年,被婶子拉着手坐下嘘寒问暖。
楼前,刚添完柴的火盆,蹿起欢快的火苗,瓜子糖果满满一盘,红的绿的格外喜庆。
婶子家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做生意,今天为了团圆,也带着家人赶了回来。这会儿,孩子们有拿手机连Wi-Fi听儿歌的,有在远处放烟花的,还有玩无人机的,好不热闹。
临近中午,婶子钻进厨房忙活,我们也去帮厨。三个灶台上,柴火烧得正旺,一个蒸着黄焖肉,肉味儿顺着锅沿儿溜了出来,喷喷香;一个熬着八宝粥,“咕嘟嘟”冒着甜丝丝的热气;还有一个“嗞啦嗞啦”炒着各色小炒,香味扑鼻。
不一会儿,一桌菜备齐。全家围坐房前,晒着暖阳边吃边聊。
“叔、婶儿,俩妹子现在发展得不错,有房有车,你们啥时候进城享清福?”
“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俩有手有脚,能干的活多得很。”小叔乐呵呵地说。
近些年,济源聚焦“一粒种、一棵草、一只兔、一头牛、一瓶饮料”,大力发展蔬菜制种、肉兔、奶牛、中草药等特色农业,带动山区农民就业增收。小叔、婶子眼明心亮,跟着学技能、增本领,搭上了致富快车。
“以前靠种地,一年到头攒不了几个钱。现在家门口就业机会多,我们挣得不比你们年轻人少哩。”婶子掰着指头一项一项算:奶牛场每月工资3500元,蔬菜制种、小麦玉米一年收入3万余元,再加上小叔打零工挣的2万余元,一年收入近10万元。
不光收入增加,村民的工作、生活也方便了。婶子说,现在道路实现村村通,骑上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工厂。种地也省气,收割机直接开到田间,刷刷卡就能轻松浇地。家家门前有太阳能路灯,夜里串门儿不怕摸黑。逢年过节,村里老人一起聚餐、看戏,还能领福利。
“吃穿不愁样样有,这跟城里人有啥区别?”婶子话音刚落,旁边的火盆里响起“噼噼啪啪”的声音。
“呀,是喜火,今年的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春走基层·回乡见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