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硅谷最前线 细数2015年硅谷科技圈的五大变化

 

【硅谷最前线】风向变了吗?细数2015年硅谷科技圈的五大变化

2016-01-05 全球创新论坛

作者丨纪振宇

尽管在硅谷有无数的创业公司

号称“改变世界”,

但遗憾的是,世界没有改变。

至少在2015年,硅谷没有太大变化。

在2015年,没有一个巨头被颠覆,

相反,它们变得更为强大。

创业的风险依然很高,

2015年有许多例子再次证明:

即便是进入了“独角兽”俱乐部,

也可能随时面临失败,

甚至一切重归于零。

或许这就是硅谷的常态

——每天都有无数的公司诞生,

也有无数的公司死去。

但也不要太过失望,如果你用心观察,

这里还是不断会有事物

刺激你的兴奋感和新鲜感:

路上时不时徐徐开过的

造型奇特的谷歌无人车;

在商店结账时越来越多的人手机支付;

以及可以享受到许多初创公司带来的“福利”,

如免费送货、送餐等。

……

硅谷正在逐渐回归到“新常态”:

这里无疑仍然是“创业圣地”,

聚集了最好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

但也别幻想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世界。

2015年的硅谷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起来看看吧!

“独角兽”的世界里,也有两极分化

“独角兽”是无数人眼中的成功典范和追赶目标。能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至少其商业可行性是已经被众多专业投资机构所认可的。据《华尔街日报》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共有超过130家“独角兽”,其中美国有超过80家,绝大部分处于硅谷地区。

但“独角兽”的世界也存在两极分化。2015年以来,这一差别正在变得愈加显著,甚至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Uber、Airbnb等估值超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已经与其他初创公司拉开明显差别。但曾经估值近百亿美元的Theranos,近期却遭到涉嫌欺骗的质疑;Zenefits今年未能完成业绩目标,45亿美元的估值也岌岌可危;还有今年以来遭遇关闭办公室、裁员、高管离职等一系列风波的Evernote,其是否能继续保留其“独角兽”的身份值得怀疑,因为其上一轮融资已经是2014年3月。

由此不难看出,初创公司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即便是已经跻身“独角兽俱乐部”,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业绩不能完成目标,也可能随时面临失败甚至一切重归于零。

初创公司上市时间被大大推迟

过去一年,硅谷创投环境总体保持了持续的热度,但创业项目的火热和大量的资金催生了另一个现象:初创公司上市时间被大大推迟。

创业公司不缺钱,尤其是倍受外界追捧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更是不愁资金问题,投资者争相抢夺优质项目成了新常态。

报告显示,今年科技公司IPO的数量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一年。据CB Insights的数据,今年以来,仅有28家科技公司上市,数量远少于去年的62家。并且,其所跟踪的190家科技初创型公司从风投和其他投资方处总共筹集了250亿美元,数额大大超过上市的科技公司从公开市场筹集的94亿美元。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渐渐凸显:前期投资者需要退出,只能通过被投企业上市或收购,对于部分估值已经极高的初创公司来说,被收购并不现实,只剩下上市这一条路。有分析指出,明年或将再次成为科技公司上市的“大年”,至少Uber、Airbnb等估值数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在明年上市基本上已没有悬念。

然而,非公开市场的估值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多数初创公司的估值存在“虚高”的问题,一旦上市,二级市场的公开信息和充沛的流动性和自由交易,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其内在价值,或许这一市场价格和其前期估值相去甚远。比如估值达10亿美元的Dropbox,将之与今年上市、目前市值仅为17.3亿美元的另一家云存储公司Box简单比较,Dropbox的估值可能仅为3亿美元。

科技巨头优势地位愈加明显

2015年对于很多科技巨头而言,是稳扎稳打、进一步扩大规模和行业地位的一年——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等市值均连创新高,在各自领域的领先优势仍在不断扩大,市场地位依然牢不可破。

与此同时,这些巨头居安思危、积极求变的意识更为强烈:

苹果今年通过推出Apple Watch向可穿戴设备领域进一步拓宽,据称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

微软是传统的软件巨头,但2015年向外界表达了更为强烈的进军硬件领域的决心——其推出的Surface Book等二合一笔记本电脑,甚至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谷歌通过重新调整公司架构,将业务线梳理地更加明确,一个更为强大的“谷歌帝国”逐渐成型——既有面向普通用户的搜索、广告、安卓系统业务,也有距离市场较远但前景巨大的生命科学和无人车的研究。

“社交之王”Facebook,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业务,通过对虚拟现实、无人机等领域的关注和投入,迈向更为多元化的未来。

……

2015年,没有一个巨头倒下,相反,它们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进入中国,充满诱惑和挑战

硅谷2015年的另一个热门的话题是进入中国。

关于谷歌和Facebook要入华的消息不绝于耳。尽管目前外界还没有确凿的消息,但这两家巨头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实属意料之中。谷歌相对低调,,由旗下具体的业务部门来推进。而Facebook方面,其创始人扎克伯格多次访华,无论是在西雅图举办的中美互联网峰会上与习近平主席直接用中文对话,还是多次赴清华大学用中文演讲,都极大地表达了Facebook想要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积极姿态。

至于Uber和Airbnb这两家“超级独角兽”,前者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而Airbnb在2015年也向外界明确传达了想要入华的强烈信号,希望通过红杉和宽带资本这两位“领航者”将其业务在中国进一步扩展开来。

对于任何公司而言,中国市场无疑是巨大而充满机会的。但无数前人的经验也表明,“水土不服”的问题一直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例如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两年的Linkedin,其一套推广两种产品的“本地化”思路,目前来看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成效。

除此之外,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也是硅谷公司进入中国必须要面临的挑战。

智能穿戴设备的风口尚未来临

2015年伊始,智能硬件概念曾被炒得火热,被普遍认为是智能手机时代后的下一轮“风口”。然而一年过去,这一“风口”并没有起来,依然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尽管苹果发布Apple Watch后似乎在一段时间内带领起了一股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风潮,但根据其至今未公布具体销量的情况推测,或许数字未及预期。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业界缺乏统一标准,各大厂商都在力推各自的生态系统并远未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市场对智能硬件设备的接受度尚低。目前,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几乎已经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所有需要,智能硬件还远未到替代智能手机的地步,至多只能作为围绕智能手机生态圈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虚拟现实领域也存在相似的问题。从去年开始,人们对虚拟现实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以微软、Facebook等巨头引领的虚拟现实研发让该领域的前景可期。但2015年过去了,虚拟现实仍旧离消费者很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无论是从技术的成熟度、相关内容的丰富度等各方面来看,虚拟现实都远未达到投向市场的标准——Facebook和微软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设备,仅仅在开发者大会上亮相过几次,对外依然是半公开状态;另一家堪称最神秘的VR公司Magic Leap时不时放出一些酷炫的VR视频,但除此之外,没有人知道他们目前的研发进展如何。

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也在面临技术、法律法规、市场接受度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从消费者角度看,对于无人车的态度大多是观望、好奇,所以不难理解为何近期的一则“谷歌无人车由于车速过慢被警察叫停”的新闻甚至成了社会新闻或娱乐新闻。无人车要真正投入市场,进入普通用户的家中或许依然很遥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全球创新论坛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官方微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硅谷最前线 细数2015年硅谷科技圈的五大变化,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