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谁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谁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问:清朝,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好象是王韬吧?他比郭松涛真正在平等的眼光看待西夷,还要早。

DeepSeek的回答:

修改

已深度思考(用时 29 秒)

好的,我需要回答用户关于清朝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否是王韬,以及他是否比郭嵩焘更早以平等眼光看待西方的问题。首先,我得确认用户提到的“郭松涛”是否指郭嵩焘,可能用户打错了名字。然后,我需要回顾清朝早期开眼看世界的人物,比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再了解王韬和郭嵩焘的生平和贡献。

首先,“睁眼看世界”这一说法通常用来形容晚清时期开始关注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先驱者。林则徐和魏源是早期代表,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主持编译《四洲志》,魏源在此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也是重要著作,较为客观地介绍了西方各国。

接下来是王韬,他生于1828年,晚于林则徐(1785-1850)和魏源(1794-1857),但早于郭嵩焘(1818-1891)。王韬在19世纪60年代流亡香港,后游历欧洲,接触西方思想,主张变法自强,提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不仅仅是技术。他的著作《弢园文录外编》中有许多关于西方政治、教育的论述,确实在思想上比之前的学者更开放,更强调平等交流。

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1877年出使英国,他的《使西纪程》详细记录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肯定西方的议会民主和科技成就。郭嵩焘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前卫,甚至因过于推崇西方而遭到保守派攻击。

用户的问题点在于王韬是否比郭嵩焘更早以平等眼光看待西方。从时间上看,王韬的主要活动在1860年代至1880年代,而郭嵩焘的出使是在1870年代,因此王韬的思想形成可能稍早。此外,王韬因更早接触西方文化并流亡海外,可能更早形成较为平等的视角,但需要具体比较两者的著作和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王韬较早接触西方,但“睁眼看世界”的群体中,林则徐、魏源等人更早,但他们的视角可能更多是实用主义,而王韬和郭嵩焘则更深入,涉及制度层面。因此,用户可能混淆了时间顺序,认为王韬是第一个,实际上林则徐等更早,但王韬和郭嵩焘在平等看待西方方面可能更先进。

总结来说,王韬确实在早期以较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但“第一个”可能属于林则徐、魏源等人。而郭嵩焘则在实践和深度上更进一步。需要明确用户问题中的“第一个”是指时间顺序还是思想深度,并据此调整回答。

清朝“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驱并非始于王韬,但他在中西平等对话和制度反思层面确实走得更早、更深刻。这一思想脉络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王韬与郭嵩焘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突破:

一、“睁眼看世界”的三代思想谱系

技术认知阶段(1840年前后)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首次系统整理西方地理信息,但仍视其为“夷狄”。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焦点在军事技术,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惟火器万不能及”。

制度观察阶段(1860-1870年代)

王韬1862年流亡香港后接触西方政治,在《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泰西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首次将议会制与儒家民本思想类比。

郭嵩焘1877年出使英国后,在日记中对比中西政治:“西洋以理制胜,中国以势压人”,更直白肯定西方制度优势。

文明反思阶段(1890年代后)

严复翻译《天演论》,揭示中西文明差异的深层逻辑;

梁启超提出“新民说”,彻底转向制度与文化革新。

二、王韬的“超前性”:超越器物,直指制度

王韬的特殊性在于,他在洋务派仍沉迷“中体西用”时,已触及制度变革:

批判科举:称八股文“败坏人才,斫丧元气”,主张引入西方数学、格致之学(1875年《变法自强》)。

政体比较:认为英国“君主与民共治”优于中国专制,但主张结合中国民本传统改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女性教育:1870年代即主张兴女学,比梁启超早20年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实祸天下之道”。

与郭嵩焘对比:

郭嵩焘虽更系统记录西方议会运作(如详细描述英国下议院辩论),但其思想突破集中在1870年代出使后,而王韬的制度反思早在1860年代流亡香港时期已形成。

三、为何历史记忆偏向郭嵩焘?

官职差异:

郭嵩焘作为首任驻英公使,其官方身份使言论更具冲击力;王韬因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而背负政治污点,长期被边缘化。

文本影响力:

郭嵩焘《使西纪程》被朝廷毁版,反而引发士林私下传抄;王韬著作多在香港出版,内地传播受限。

思想锐度:

郭嵩焘直言“西洋政教优于中国”,震动朝野;王韬则用“托古改制”话语包装(如将议会比附《周礼》),削弱了批判力度。

四、重新审视“第一人”的标准

若以“平等看待西方文明”为标准,王韬确有资格竞争“第一人”:

时间维度:他比郭嵩焘早10年提出制度反思(1860s vs 1870s);

深度层面:他超越“体用”框架,触及政治哲学层面,如比较中西“理”与“势”的差异;

实践行动: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1874年),首次以中文报刊向华人传播西方政经理念。

但若以“系统破除华夷观念”论,郭嵩焘更具标志性——他作为体制内高官公开肯定西方文明,其颠覆性远超王韬的民间言论。

结语:思想史上的“双星”现象

王韬与郭嵩焘如同暗夜中的双子星:

王韬代表民间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早期探索,其思想更激进但传播受限;

郭嵩焘象征体制内精英的自我觉醒,影响力更大却遭政治打压。

所谓“第一人”,实则是时代裂变中不同路径的并进。真正的“睁眼”,不在于谁更早瞥见光芒,而在于如何用那束光刺破铁屋子的黑暗——在这一意义上,王韬与郭嵩焘都是破晓者。

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过人场。如果您读了我写的东西,希望能够捧捧人场,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百家号、新浪微博、头条号:账户名称,均为“乱侃史”!

衷心的谢谢您能够看我写东西。

#春日领花束##阅读的温度##我在岛屿读书##历史故事##正定##读书##历史##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谁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