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瑞承:100次实验真就安全?自动驾驶竟比疲劳更致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伯克斯县的铁轨上,一台特斯拉Model3的银色车身格外刺眼。这起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正撕开自动驾驶技术普及中的深层矛盾——当智能系统与人类判断相遇,我们该如何平衡信任与警惕?

事故现场的照片记录下了惊险瞬间:Model3斜卡在铁轨间,副驾侧后视镜已折断,车身与火车碰撞的痕迹清晰可见。当地消防专员贾里德・伦肖透露,这辆车“沿着轨道行驶了大约40-50英尺”,直到与火车相撞才停下。更令人揪心的是司机的描述:当时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系统误将火车轨道识别为正常道路,带着车辆径直驶入危险区域。

这条临时停运的铁轨,成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压力测试场”。网友的质疑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当FSD开始绕过火车护栏时,驾驶员没有想到踩刹车吗?”这个问题直指自动驾驶的核心悖论——当我们把驾驶权部分交给系统,人类该保持怎样的警惕度?

熟悉特斯拉的用户或许知道,品牌从未将FSD(完全自动驾驶)定义为“无需人类干预的技术”。在官方宣传中,FSD始终被明确标注为“辅助驾驶系统”,强调“使用时仍需要人类驾驶员监管”。就像给车辆装了一位“实习司机”,真正的决策责任仍在人类手中。但现实操作中,“自动驾驶”的名称本身就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当系统平稳行驶数小时后,谁能时刻保持踩刹车的准备?

这场事故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智能技术的成熟,不仅需要算法迭代,更需要用户认知的同步升级。就像早期汽车普及需要建立交通规则,自动驾驶时代也需要形成新的“人机协作默契”。有网友分享自己的使用经验:“我会把FSD当作导航提示,它给建议,我做决定,双手永远不离开方向盘。”这种“半信任”状态,或许是当前技术阶段最理性的选择。

目前,特斯拉尚未对事故作出回应,起重机正将受损车辆移出轨道,铁轨已恢复通行,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自动驾驶系统偶尔把铁轨认成道路,把护栏当作障碍物绕行时,如何让人类驾驶员及时接管?技术公司该如何在宣传中更精准地传递风险?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决定着智能驾驶能否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的“人机协作失误”并非个例。从导航软件误指小路到智能驾驶系统判断偏差,技术进步始终伴随着试错成本。但每一次事故都是改进的契机——或许未来的自动驾驶系统会增加铁轨识别的特殊算法,或许车企会强化用户培训中的应急演练,又或许法规会明确“人机责任划分清单”。

铁轨上的刹车声已经远去,但关于自动驾驶的讨论才刚刚升温。在技术与人性的交叉路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聪明的算法,更是对“辅助”二字的清醒认知——真正的智能出行,从来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机各司其职,共同守护每一段旅程的安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瑞承:100次实验真就安全?自动驾驶竟比疲劳更致命!,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