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芯生命闯关科创板成功了,但这支心血管介入“新贵”的招股书里却透着寒气。
核心产品越卖越亏、技术骨干集体跑路、财务数据自相矛盾——顶着“打破进口垄断”光环的IPO,真能撑起40亿市值吗?
FFR和IVUS两根血管里的“金箍棒”,撑起了北芯生命95%的营收。
招股书里营收三年翻三倍的数据挺唬人,可仔细看全是亏本买卖。
去年营收冲到3亿大关,但每卖一台设备就倒贴大几千。
更扎心的是核心产品线后劲不足,单价还被集采砍掉三成。
号称覆盖300家医院,实际终端装机量惨得可怜:全国FFR设备去年只装了200多台,IVUS设备更是两只手数得过来。
经销商报来的销量和手术室实际使用量对不上号,这买卖做得像在雾里看花。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确实给硬科技企业开了绿灯,允许用研发投入抵盈利指标。
北芯生命踩着政策窗口期过会,成了新规后第二家“亏损上市”的医疗企业。
可研发这本账经不起细扒。
专利池里掺着收购的短命专利,上市委现场追问含金量时都含糊其辞。
更讽刺的是,申报期间研发团队跑了近三成人,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集体出走。
技术护城河还没挖深,筑墙的人先散了一半。
监管层放行的信号再明显不过,资本寒冬里总得给医疗创新留个火种。
可招股书里自打脸的财务数据实在让人心里打鼓。
同一份2022年数据,给港交所和科创板的两份材料里推广费差出800万,员工薪酬缩水700万。
销售费用率飙到70%的奇观,比同行高出一倍还多。
投资人签的对赌协议像定时炸弹,第三次冲IPO才勉强拆了引线。
现在募资规模还被砍掉四分之一,北上广的营销中心直接消失,钱袋子瘪了还谈什么开疆拓土。
资本市场的输血救得了急,救不了命。
FFR检测的临床价值还没普及,心内科大佬们更习惯用传统手段。
集采大刀悬在头顶,设备报价从19万跳水到13万。
现在上市是风光了,三年后财报里要是还躺着亏损数据,二级市场的耳光可比交易所的问询函狠多了。
医疗器械这行当,拿到注册证才是入场券,能进手术室才算真本事。
技术大牛跑了小半,账本数字左右互搏,产品推广像在走钢丝。
上市敲钟那声响,到底是起跑哨还是退场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家未盈利IPO、通过!,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