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郭文军:郭氏荣耀,屹立千年

 

郭文军

郭文军,笔名逸君,号终南山客,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著名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曾师从国画泰斗黄永玉先生、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欧阳中石副主席和张大千先生的儿子张心德先生学习,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色染技艺传承人,被启功先生称誉为“中国最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家之一”。

郭子仪雕像

郭文军的远祖是1300年前“再造大唐”的五朝元老郭子仪,近祖是晚清名臣郭嵩焘,他是郭嵩焘先生的七世孙。郭嵩焘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满清晚期。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激荡江南,百姓生活动荡不安。郭嵩焘先生与湘儒曾国藩是岳麓书院的学友,还是义结金兰的兄弟。于是他们联手各地乡绅,募款筹饷、兴办团练并最终创建湘军,对挽救时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太平天国之后,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传教、考察或做生意。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百姓和外国人之间的冲突也日渐增多。朝廷急需了解外国事务的专才,来处理涉外事项。1875年,云南马嘉理事件爆发,其后,郭嵩焘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英国,旋即创建大使馆并担任驻英国大使、兼任驻法国大使,他也由此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职业外交官”。

郭嵩焘

旅居英法期间,郭嵩焘不顾年高,频繁考察各地的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观念亦因此产生变化。他把出使中的见闻写成《使西纪程》书稿,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并对清政府提出效仿的建议。书稿由清政府总理衙门刊印,虽因顽固保守派的杯葛而招致个人罪衍,却对近代洋务运动的兴起,起到了“思想发动机”的作用。

郭嵩焘尤其重视教育,新式学堂与私塾家学并重,儿孙几代都是三湘名儒。

一、 郭文军书法

郭文军幼年起即由祖父辅导,熏染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中学时已是老师和四邻口中的“笔墨才俊”。就读于中央美院期间,他师从国画泰斗黄永玉先生。黄先生的画室,经常能看见他忙绿的身影,衣服上沾染的彩痕墨迹,用同学的话讲,好像从来都没有干净过。

郭文军书法作品

毕业后,郭文军拜张大千之子张心德先生为师,潜心学习大千技法,是“大风堂”的嫡传门人。他曾在敦煌壁画研究院从事壁画的研究、保护、临摹、修复工作多年,对佛教题材绘画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每每研习大千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似乎都是跨越时空与先生的心灵交流。郭老师创作的佛造像系列作品,技艺娴熟精纯、点画佳妙,笔法刚柔相济、舒展自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郭文军书画作品

郭文军曾养气于终南山,得恩师任法融道长的指引,师法自然而逐步领悟中国山水之神韵。他师古而化,借古开今,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努力寻求自己的创作表达方式。集诸师之长,冶炉自铸,追求“上善若水”之修养,沉静空灵之画意,以咫尺千里之势,写天地之性灵,体万物之玄妙。画风沉静而博大,具象之中更具抽象之魅力。

他的创作,已经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无论朝曦暮霭,春花秋叶,急湍飞瀑,缥缈烟云,皆以大山大水之宽阔胸臆,灌注于画作之中。靠情感和想象力与大自然万物同化,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精神的震撼力。既有丈二匹的宏篇巨作,亦能在象牙米粒上刻写书画的微雕作品。一大一小乃有天壤之别,此非常人所能为。

郭文军书画作品

书法方面,郭文军天赋极高。他和中国书法家协会欧阳中石副主席交往颇深,对篆、隶、草、行、楷皆有功底,尤其对篆书书法与篆刻深有研究,书品气象更有一派俊逸、雅致、恬淡和从容的仙韵。“云符篆”、“螭金篆”、“仙人篆”、“梅花篆”等诸多书体为其独有,弥补了我国多种古代字体的缺失,被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誉为:“玄门书仙”。

他专攻篆刻30余年,将篆刻与传拓色染的非遗技艺,以及水拓、堆色等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他的山水画,意境深远,融终南山之清幽于尺幅之中;人物画,惟妙惟肖,写敦煌壁画的笔意于绢帛之上;花鸟小品,趣味横生,化五十载修道之体悟于墨彩之内,可谓“画中有情、画中有意、画中有道”。各类书画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多次登录中国名家艺术拍卖会。曾与范增、张海等老一辈艺术家同台荣获“中国百杰书画家”称号。

二、寻根硕源——郭子仪

郭老师的远祖是唐朝的郭子仪。郭子仪,忠武大将军,出身于一个在当时来说很著名的家族——华州郭氏,是当朝宰相郭敬之的儿子。早年的时候,他参加朝廷的武举考试,高中举人,然后入朝当官从军,一边积累战功一边升职,直到升至九原太守,也就是现在内蒙古包头那个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

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正担任朔方节度使,他和其他将领联合,率兵收复了河北、河东大面积领土。后来又与广平王李俶合兵一处,收复了长安和洛阳。长安和洛阳合称“两京”,这是唐朝的首都呀朋友们,打败叛军收复首都这功劳太大了,于是朝廷授他为司徒,并加封为代国公。再后来山西太原发生兵变,郭子仪又被加封为汾阳王,领兵平定叛乱。趁着长安空虚,甘肃、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吐蕃和回纥合在一起入侵陕西。平叛刚结束,郭子仪即带兵返回,他说服回纥首领弃暗投明,调头和他一起反攻吐蕃,最终打败吐蕃挽救了危局。

郭子仪庙宇

郭子仪戎马一生,为国家操劳了一生,他历经五位帝王,两度担任宰相,两次挽救了唐王朝差点儿灭亡的命运。后来被尊为“尚父”,也就是皇上的老爸。在生前,郭子仪的画像已经被挂入了凌烟阁;去世后,各地都建起了纪念他的汾阳王庙。按照唐朝的规定,一品官员的坟墓高度只能是一丈八尺,皇帝特别下令,将郭子仪的墓冢增高一尺,达到一丈九尺,以表彰他“再造大唐”的功绩。

在郭子仪的老家,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建有郭子仪的祠庙,庙门外驿道中央修建了旌功坊,也就是牌楼,牌楼南面向着五龙山,上面题写着“功盖天下,再造唐室”八个大字。这还是1994年,郭老师全家筹资300万,其中有郭台铭捐资20万,郭兰英捐资20万,一起重修的。

三、 郭嵩焘: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郭文军的近祖是清末的郭嵩焘,郭文军是他的七世孙。郭嵩焘出生在湖南的湘阴县,是清朝的官员,湘军的创建者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

郭嵩焘

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了秀才,第二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它强调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正是在岳麓书院,郭嵩焘与曾国藩相识并结为金兰,他们互相切磋学问,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1840年,郭嵩焘接受友人的推荐,到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虽然时间不长,但因为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浙江地处前线,英国人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上海,他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轮船,并与外国人接触,了解到的情况让他大受震动。

1852年底,太平军进犯长沙,咸丰帝命令曾国藩兴办团练,攻剿太平天国。曾国藩罗致郭嵩焘于幕府中,出谋划策、募捐筹饷。他提出编练水师的建议,并疏请湖南、湖北、四川各省制备战船百余艘,为打败太平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清朝旧照

1876年冬,郭嵩焘率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国,在伦敦设立了大使馆,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位职业外交官。在英国期间,郭嵩焘将所见所闻都记入日记《使西纪程》。他非常留意英国的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在公使任上,郭嵩焘如饥似渴地了解西方,像海绵一样吸纳西方文明,寻找这种文明的动力,并自我反思,感叹王朝迟暮,自己“年老失学”,小楷日记有时一天要写到七八千字。

在英国伦敦,1877年10月16日,应英国工厂主的邀请,郭嵩焘访问了他的电力工厂。参观过程中,英国工厂主特意请郭嵩焘试用刚刚发明不久的电话。这是他第一次,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电话。电话安装在相隔数十丈远的上下楼内,郭嵩焘让随从张德彝到楼下去接听,自己在楼上与其通话。郭问:听到了吗?张回答:听到了。郭又问:你听到的啥?张回答:听到了您的问话。郭又说:我说几个数字你重复一下。张重复说:一、二、三、四、五、六、七。这都是郭嵩焘在日记中写到的。

《使西纪程》

在英国,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刘锡鸿发生了冲突。刘锡鸿向朝廷告状,指责郭嵩焘有“三宗罪”:1.参观英国的铁甲战舰,海面上风大寒冷,我们旁人都忍者,只有他披上了英国军官递过来的风衣,洋人的衣服,“即便冻死亦不当披”。2.巴西国国主来拜见,他竟然站起来迎接。我们堂堂天朝上国的天使,何至为小国主致敬?3.在柏金汉宫听音乐会,他竟然仿效洋人的做法,索要音乐单看过来看过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听听这些鸡毛蒜皮,想想告状者的义正词严,是不是觉得很搞笑?

郭嵩焘寄回的日记式书稿《使西纪程》,由清朝内务府刊印出版,虽然因为守旧派的攻击而不再发行,但却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以说,郭嵩焘既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警醒中国大众、振奋中国社会的第一人。

三、祖父 郭味蕖

郭文军的祖父是出生于清末的著名画家郭味蕖先生。郭味蕖出生在山东潍县,号“汾阳王孙”,因为先祖是郭子仪,唐朝被封为“汾阳王”。有“汾阳王”,才有“汾阳王孙”。还有,郭氏的另一个当代名人——郭德纲,其子名为郭汾阳。皆是为纪念其祖郭子仪。

郭味蕖先生自幼随长辈习画。1929年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这是丰子恺先生创办的学校,毕业后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当教师。1937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研习中国画,得到黄宾虹先生的指导,从此与宾老开始了长达18年的友谊,直到宾老逝世。郭老师的爷爷味蕖先生擅长花鸟及山水,他以工带写,画风清丽活泼,生动自然。解放后,1951年,爷爷接受徐悲鸿先生的邀请,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从事理论研究,所著《宋元明清画家年表》由徐悲鸿题签,黄宾虹作序。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对金石、 考古、鉴赏、书法和文学皆深有研究。当代著名画家范增是他的学生之一。

郭味蕖

书画家一般都是收藏家,郭文军的爷爷郭味蕖也不例外。其藏画的画楼叫“知鱼堂”。“知鱼堂”的典故来自于庄子和惠施的一段对话。

话说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庄子和惠子漫步在横跨濠河的桥梁上。庄子说:“水里的鱼游得从从容容,看起来很快乐啊。”惠子说:“您不是鱼,您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您不是我,您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说完,俩人哈哈一笑。“知鱼之乐”的典故就此诞生了。

“知鱼之乐”重点在“乐”。郭文军的爷爷郭味蕖先生把自己的藏画楼叫做“知鱼堂”,是隐藏着、含蓄着说“乐”。他把自己比作一条小鱼,把画楼比作濠河的河水,自己待在画楼里欣赏藏画,就好比小鱼在河水里游来游去,小鱼是快乐的,自己也是快乐的。这是中国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才可能想出来的名字,也只有中国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才能欣赏到其中的韵味。

郭味蕖

郭文军家的知鱼堂藏画,迄今已延续了近一百年,从太爷爷开始几代人的收藏,可以说是蔚为大观。知鱼堂所藏画作精品超过一千五百多件,目录书《知鱼堂书画录》从1937年开始编著,去年刚完成最新的版本,前后已经有二十多版,是研究中国绘画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东西放在哪儿?就放在潍坊市专门为郭院长爷爷翻建的“郭味蕖故居陈列馆”内。

“知鱼堂藏画”极为精彩,堪称国家瑰宝,其中的镇堂之宝是两张大涤子石涛的真迹画作,这是郭文军爷爷郭味蕖先生当年花三千块袁大头买回来的。

石涛是明末清初的画家,别号清湘老人、清湘遗人,因为这两张画,爷爷为此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二湘堂”,也极力揣摩学习石涛的笔墨,意蕴造诣极深,以至于当年齐白石先生看了他的作品,赞之曰:“这是晚明人的画法,现在很少有人懂了”。

四、 枝繁叶茂,繁荣昌盛

郭文军出自书香世家,除爷爷郭味蕖外,二伯、三伯、父亲、五叔、六叔都是书画家,成就特别突出的是三伯郭怡孮和五叔郭莫孮。

三伯郭怡孮,1940年生,现在是央美的教授、博导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等,名头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看,这里不方便多提及。和兄弟们一样,三伯自幼受父母熏陶、耳濡目染、继承家学学习书画。他1959年入北京艺术学院,最初学习西方绘画,后来又专攻中国花鸟画,在花鸟画方面成绩特别突出。他相继提出“大花鸟精神”、“重彩写意”、“技法重组”等理论主张。创作活动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注重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作品淳朴含蓄,富有生机,是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画家。

五叔郭莫孮,也是中国花鸟画家,自幼随父母学习绘画及书画鉴赏,后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现任职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多年来,他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因工作关系得以亲接历代绘画珍品,从历代大家中汲取营养,作品多从传统笔墨入手,并继承自家画派的绘画风格,清新典雅,生趣盎然。他认为一个中国画家应懂得中国画,懂得中国画的历史,要把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意境及西画色彩与造型能力作为基本功。主张在创作中自觉保留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恒常性因素,吸取西画所长,巧妙融入中国画的大传统中去。

还有六叔郭玫孮,三哥郭文壮、四哥郭文涛、七弟郭文才等等,都是活跃在书画界的生力军。

五、书画亲友,砥砺前行

台湾商人、郭氏宗亲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清代早期的时候与郭院长家族本是一家。近年来郭台铭在祖国大陆投资办厂,与郭文军家来往密切。1994年的时候,郭氏宗亲计划重修陕西华州的郭子仪祠堂和牌楼,公推郭文军的父亲为总协调人,郭文军和几位宗族兄弟协助办理具体事务。他们总共筹集资金300万元,其中郭文军家族捐资100万,郭台铭捐资20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捐资20万。工程于当年开工,第二年便顺利完成。

郭兰英

郭台铭

新修的郭子仪牌楼,完全依照清同治十三年建造的原样设计造型,只是规模更加宏伟。牌楼底宽20米,主体高13米,挑檐飞阁,雕梁画栋,红柱绿瓦,金碧辉煌。上有书法家石宪章先生题写的“功盖天下,再造唐室”八个鎏金大字。一对青石巨狮分立于中门两侧,使牌楼显得更加庄重威严。郭子仪牌楼已成为华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展示华州人文历史的重要窗口。

郭兰英与郭文军的父亲同辈,她是我们国家国宝级的女高音歌唱家、民族声乐教育家。1946年便投身革命,参加华北联大文工团。是歌剧《白毛女》的首位主演。1956年,郭兰英为电影《上甘岭》配唱插曲《我的祖国》,成为迄今为止热度从未减退的经典中的经典。2019年,国家授予郭兰英女士“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同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这是郭兰英女士出席活动,这是与郭院长的合影。

合影

合影

郭氏书画世家,以郭味蕖为奠基人,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蔚为大观。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彰显了家族荣耀,更为中国的书画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郭氏书画世家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增添更多光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文军:郭氏荣耀,屹立千年,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