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科技苗”育出“金疙瘩”——菏泽市农科院发展甘薯产业侧记

 

盛夏时节,市农科院的蜜薯(甘薯的一个变种)试验田热浪翻滚,沙壤土质被烈日晒得滚烫。市农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刘磊带领课题组成员,顶着灼人的烈日躬身于田垄间,仔细查看蜜薯长势。这躬身劳作的身影,正是市农科院全力推动甘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甘薯产业曾是菏泽农业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来,受品种老化、种植效益下滑等问题困扰,种植面积逐渐萎缩,农民种植热情也深受影响。面对困境,市农科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寻求破局之道。刘磊通过深入调研后表示:“本地甘薯品种退化现象严重,根源在群众习惯沿用自留种育苗,导致病毒代际传递,种性退化,产量锐减。”

破局,始于科技赋能。市农科院精准抓住菏泽沙壤土质这一适宜甘薯生长的天然优势,组建专项课题组,足迹遍及全国甘薯主产区,精心引进优质种源:广东普宁的“普薯32”(西瓜红)以其艳丽色泽扎根;福建龙岩的“龙薯9号”以高产潜力落户;烟台“烟薯25”携烤薯佳品之誉加入……

“农科院将发挥科研优势,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培育无毒优质种苗,从源头阻断病毒传播。”刘磊目光坚定地说,“群众自留种育苗,无异于将病毒‘遗传’给后代。我们要做田间‘医生’,为薯苗注入健康基因。这些引进品种经过本地化筛选和培育,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薯北移,东薯西进”是市农科院推动甘薯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同时,科研团队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关键要点:优选沙壤土质,起垄覆膜、双行密植,选用壮苗,适时化学控旺。这套轻简化技术的推广,为提升蜜薯产量和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甘薯加工产业迎来新机遇。市农科院积极引导种植户与加工企业对接,探索深加工路径。通过开发健康零食、营养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让田间地头的“土疙瘩”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甜蜜”价值。

从烈日下的科研攻关,到组培室、温室大棚中的无菌育苗;从跨越山海的优质品种落地生根,到深加工链条的不断延伸……市农科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传统甘薯产业注入了澎湃动能,铺就了一条产业振兴的“甜蜜”之路。

菏泽日报 记者 仝志华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苗”育出“金疙瘩”——菏泽市农科院发展甘薯产业侧记,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