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这张有点晦涩的照片,几乎什么都写在了画面上:一个男人静静躺卧,一旁的女人带着蛋糕帽,有点认真地守着床头。他头发是彻底花白,枕边的日历扑面而来,死亡和希望,在空气里夹杂着。照片里的艾跃进看上去已经是用光最后一点精神力,笑容显得勉强,可你若不细看,可能会误以为这刻还有生活的小确幸。旁边那顶蛋糕帽,不知道真的是在给她自己过生日,还是一场安静的仪式,谁能说清呢?
但付洪没离开过半步,外面无论嘈杂,病房兀自安静。瘦弱的艾跃进见到镜头,跟妻子说了两句——要把床头摇起来,他说还是要看向镜头。他不肯让这场拍照仅仅是一个交代,哪怕凄凉成这样,他还是想留个姿态出来。这种坚持,不一定有多少人会真正懂。
艾跃进的父亲艾柏,早年做过记者,卷进过抗战和解放的风浪。家庭气氛自然和别人家不同,小孩不需要呼喝,学业也没啥太大的阻力。城里的孩子大多受点家庭影响,艾跃进看上去用不着家长催促。年少时,他就在书海和各种杂志里找乐子。
后来艾跃进进了南开大学。毕业,他没有跟着一众同学要么直接就业,要么留学深造,反倒留在学校。这会儿你要说他成绩不好那肯定是搞笑,他偏偏喜欢军事,对应届生来说,这很少见。有的同学惦记出国,有的再往高攀学位,没人理军事教研组的事。而艾跃进,意外地就在校内搞起了团委的事。
有一年,在南开校园里搞分组,各种新课题轮番上,其他人爱抢热门课,科技前沿和战争理论的课程抢手。偏偏军事课没人碰,因为实际上这门课里塞了一大块哲学。也是冤枉,不少同学根本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的,哲学很多人一听头就大。
只有艾跃进说了,自己来。哲学他学过的,不觉得有多难。军事是冷门,但他反倒来了兴趣。是不是命运的暗钉?不清楚,总之机会落下来了。后来每次讲课的时候,他还是得把晦涩的哲学和军事史搅在一起讲。其实吧,有点像让幼儿园小孩去听大学生讲逻辑分析——你说能有几个睡不着的?
他也知道课堂冷场,学生低头睡觉没法忍受。想做改革,就得找办法。2005年起,他想到筹建军事学硕士点。那时候,南开的基础科学扎实,但军科院消息封闭,“非军事院校”这块标签几乎是直接拦路虎。他带着想法,一次次被推开门外。有时候,被迎头痛骂出来,一句没法还嘴。
最狼狈的一次是凌晨一点,军科院里连楼道都黑了。但有扇灯还亮着,他鼓了鼓气,叩门。开门的人姓王,是将军。艾跃进本来有点激动,就开门见山讲了半天。结果,将军蔫头蔫脑地骂了一通,理由倒也简单——军事学硕士只有军事院校才批,你普通高校想都别想。艾跃进只能悻悻离开,经济拮据住进澡堂。第二天醒来,继续跑军科院碰钉子。他可能自己都没想到,那会还有几分倔强。
搞了好一阵,他跟同事频繁碰头,自己都能记不住路。他干脆掏出1万5当做启动金,最贵的一笔支出就这样花了。多年协商、数十次被拒绝,他们不敢提太急功近利的口号。直到次年硕士点终于获批,南开成为全国极少数拥有军事学硕士点的非军事高校之一。这个结局倒挺自然,可回过头一看,过程真不容易。
正式开课后,艾跃进带着幽默跟现实搅和。他没有板起面孔,而是把理论掺进段子,时不时抖个包袱,听课的学生没那么容易昏昏欲睡。他的课从来不冷场,甚至吸引路过的学生往教室门口挤。这样的氛围,很多人都会纳闷,这还是军事理论课吗?有趣的是,艾跃进还开了一门口才和礼仪的课程。
其实大学里的口才课并不新颖。自1997年以来,有很多大学都在尝试开设这类课程。艾跃进调查一圈社会需求,发现其实学生急需这样的“软实力”,光背书跟社会打交道差别大。于是,他主动向学校申请。最初,管理层是犹豫的。如果选修的人少,直接砍课也不是不可能。可现实证明,热度节节攀升。口才和礼仪对学生找工作,面对客户全都有用,这事学校不久就看明白。
课程火了,课表越排越满,一学期能开出十二门不同的军事与沟通类课。南开那段时间,别的课室都冷清,他那却水泄不通。外头的老师、偶尔有企业人事,也来“参观学习”。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一切就是顺理成章吧?实际上不。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噩耗打断了这一切。
艾跃进被查出胃癌。手术成功,医生反复嘱咐,需要长时间静养。学校很快表示会安排长期带薪假期,让他安心养病。家属、同事轮流照看,唯一例外就是艾跃进本人。他绝对不想歇着,他说自己喜欢和学生打交道。休息一阵子,艾跃进又偷偷溜到课堂,戴着口罩还要上台讲课。这个执拗劲儿,可能也没啥道理。
也许是他身体素质好吧,等一阵子就能自如讲课,也没见哪块不对。可事实是,每次正式课讲完,他整个人都软下来好几天。医生劝他别逞强,可你叫他别讲,那不如让他闭嘴得了。
2016年4月,那一天倒没什么先兆。医生们全试过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艾跃进病逝,南开大学那头气氛凝重,朋友圈和旧友纷纷悼念。其实很多人不信,甚至第一反应是觉得不真实。可能是因为一个讲台上的形象太清楚了,说没就没了,很多年都想不明白。
他的人生至此结束,很多事情似乎都成了遗憾。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艾跃进“留下”了比想象多得多的东西。南开的军事学学科、礼仪课程、各种学科交融,他都掺了一手。如果没有他当年那么折腾,也许学校根本不会批军事硕士点。许多校友后来也说,找工作时能应付面试,一半是靠了他的课。这个年代——你说靠着哲学和军事能混出什么名堂,其实很悬。但有时候,偏门路子也是正道。
不过也不好一口气神化他。有人说,艾跃进“太折腾了”,为了开课、申报、改革,耗太多精力,结果赔上了健康。这种批评倒也不是没有理由。你说是不是得多休息?他要是省点心,没准能多活几年。可他本人反倒觉得,干自己喜欢的事就够了,结果不重要。这话听着怪别扭,可确实是他自己说的。
还有人说,其实不少东西也是团队功劳,申报资料、调研、师资储备都是其他老师在跑。他当然有本事,但没必要光给他一个人唱赞歌。尤其是硕士点的成功,把它归结成个人英雄,显然不现实。更多的,是十好几人的群体努力。
对学生讲的课,也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受用。部分同学说方式幽默不等于内容扎实。有人上了礼仪课,回头并没有什么明显提升。反倒认为这些课程有点浮夸,实际竞争力还是靠硬本事。这意见也有一定道理。精通军事跟就职竞争,并不必然画等号。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多元学科的路线,有时造成了“水过地皮湿”的效果。正经系统军事实战,学校永远没法做到军校那种标准。最后,学生未必真得了最纯正的军事学术。可换个角度,又未尝不可。他主张跨界、合作、实际操作,结果是培养了不少“杂家”,世道纷纭,不一定就比当个“专才”差。
有人喜欢,他那种带着幽默,有点市井气的讲课风格。也有人觉得,这可能稀释了学术严谨度。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权衡。你做不到面面俱到。他自己曾说过,教学就是“水到渠成”,该是他的就会留给他。
群体记忆最终会模糊,个体的身影在所属的那个空间才最扎眼。后来南开的硕士项目不断扩展,礼仪课成了其他专业的标配。艾跃进留下了什么?这答案几乎没法细拆,也没办法归类。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
到这里,话题可能说得有些乱。人生的走向本就千头万绪。艾跃进一生折腾,也可能只是为了守住讲台。如果你问旁观者,他做过的这些事到底值不值?有的说值,有的说不值。只能说他的坚持让南开留下一段不一样的故事。
事实引用自每日新报、澎湃新闻、渤海早报、南开新闻网等多家公开权威媒体。数据、案例及学科变迁细节已由多源可靠信源多次交叉考证。如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艾跃进和妻子最后的合影,面容憔悴,令人动容!,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