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大小的传感器,能让机器人‘摸’出头发丝的重量?" 在深圳龙岗的华力创科学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将一颗颗直径仅 6 毫米的金属器件安装进仿人机械臂。这个比硬币还小的 "纳米级触觉神经",不仅打破了德国、美国企业在高端传感器领域的垄断,更让深圳在机器人触觉领域实现 "弯道超车"。
一、从发丝到毫米:用光学技术改写传感史
传统六维力传感器如同笨拙的 "机械大象",不仅体积庞大(如瑞士 BOTA 传感器尺寸达 48x26.2mm),而且精度受限。华力创科学创始人鱼晨带领团队另辟蹊径,用光学原理替代传统应变片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激光扫描,将材料形变转化为纳米级电信号,成功将传感器体积压缩至传统产品的 1/20。
"我们的传感器能感知 0.0001 牛顿的力,相当于蚂蚁踩在指尖的触感。" 鱼晨展示着直径 8.5 毫米的 PhotonR56 型传感器,其重量仅 9 克,却能同时测量 XYZ 三个方向的力和力矩。这种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的设计,让机器人不仅能完成精密装配,甚至能模仿人类的 "挠痒痒" 动作。
二、3D 打印破解量产密码
看似简单的微型传感器,背后藏着精密制造难题。鱼晨透露,早期采用传统 CNC 加工时,单个传感器成本高达数万元,且良品率不足 30%。直到他们引入金属 3D 打印技术,将原本需要 300 多道工序的复杂结构简化为一次成型,成本骤降 80%,生产周期从 2 周缩短至 48 小时。
这种 "深圳速度" 让华力创科学迅速占领市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其传感器已被应用于优必选、达闼等头部企业的协作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直径 6 毫米的 Photon_Micro 传感器可植入腔镜手术器械,帮助医生实时感知器械与人体组织的接触力度,将手术风险降低 70%。
三、从实验室到产业革命
这家成立仅 6 年的 "黑马" 企业,正用技术创新重构全球传感器格局。其研发的 1000KN 级工业传感器,打破了日本企业在重型装备领域的垄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其开发的车用力矩传感器已进入比亚迪、蔚来等企业的测试环节。
"深圳的供应链优势让我们如虎添翼。" 鱼晨表示,从芯片采购到精密模具加工,90% 的配套企业都能在 2 小时车程内找到。这种 "全链条生态" 不仅助力产品快速迭代,更让企业在 A + 轮融资中斩获数千万元,估值突破 10 亿元。
四、机器人 "触觉革命" 倒计时
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华力创科学的 "指尖黑科技" 正在掀起新的产业革命。在深圳南山的实验室里,搭载该传感器的机械臂已能完成葡萄去皮、针灸进针等精细操作;在龙华的智能工厂,其开发的防撞单元正保护着价值百万的激光设备。
正如深圳市科创委负责人所言:"当传感器能‘感知’纳米级变化,深圳制造就真正拥有了‘灵魂’。" 这场由深圳企业主导的 "触觉革命",不仅将重塑机器人产业格局,更让我们离 "机器人与人类共舞" 的未来更近了一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最小六维力传感器,让机器人做针灸成为现实,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