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敖阳利
曾经被戏称为“安徽最大县城”,如今蝶变而成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安徽省会合肥的“逆袭”,是中国城市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崭露头角的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合肥已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40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与美国纽约、波士顿等国际科技“重镇”齐名。
目前,除了保持光电显示、储存芯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合肥更前瞻性地布局了量子科技、聚变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自上世纪70年代迁入合肥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与合肥相融相生,多家“科大系”科技公司带领合肥创新腾飞。
大规模科研投入是重要支撑。据统计,合肥财政科技支出由2012年的22.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46亿元,年均增长24.2%;2023年,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达17.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4个百分点。
近日,记者来到合肥高新区走访数家高新技术企业,感受这座“科技之城”发展前沿产业的魄力与远见,洞察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与未来。
城市创新的“算力底座”
在蔚来汽车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合肥市政府伸出援手,缔造了一段“风投佳话”。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业界早已广为流传,鲜为人知的是,一家合肥本地的云计算企业在此间扮演了关键角色。
走进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城市云)2号数据中心集群,5栋外观相同的大楼整齐排列,楼内共存放着3000多个机柜,蔚来汽车的无人驾驶算力服务机柜位列其中。
“当年蔚来汽车入驻合肥,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当地要有配套的数据中心,能提供算力供给服务,而我们恰好满足要求,可以支撑蔚来汽车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的战略落地。”合肥城市云副总裁李晓洁告诉记者。
合肥城市云成立于2012年,由中科大国祯、合肥广电联合创建,是安徽首家获得云计算牌照的云服务商,也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起初专注于数据灾备和数据安全领域,此后逐渐拓展到数据中心、算力服务和数字化服务领域,已成为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云底座”。
除了蔚来汽车,包括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华米科技、中科星图、浦发银行等在内,合肥城市云已服务了300多家客户,涉及政府、制造、教育、金融、医疗等领域,是合肥乃至安徽数字化服务领域的链主企业,影响力辐射长三角地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尤其是对于城市产业招商而言,数据中心和算力是重要且必要的条件,能够有力促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李晓洁说,得益于数字化浪潮和合肥自身的产业基础,合肥城市云站上了时代的风口,同时也作为算力供给以及数字化服务供给商,促进了合肥产业尤其是传统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以玻璃、橡胶与塑料制品等传统行业为例,合肥城市云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能够实现工厂设备数据采集、分析、可视化,实时在线监测生产线关键运行参数及生产指标等,实现设备精细化管理,并叠加工业AI应用,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当前,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焦点锁定在吸引人才与发展前沿产业上。在李晓洁看来,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开拓并服务新兴的生产力用户群体。她说:“尤其对于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产业,城市所提供的算力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成为衡量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目前,合肥城市云在合肥的2个数据中心几乎已经“满员”,后续将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持续服务、支撑合肥以及整个安徽未来产业的发展。
崛起的全球量子科技新高地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科技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而在合肥,量子科技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展厅里,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量子加密通话的“黑科技”——在插有量子安全SIM卡的手机上,借助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即可“点对点”拨打加密通话。
目前,国盾量子与电信合作的“量子高清密话”产品,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00多万户,是量子通信的典型生活应用场景之一。
此外,在量子通信领域,国盾量子相关产品被部署在世界首条千公里级别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合肥量子城域网等骨干网、城域网和行业接入网,为政务、金融、电力等领域客户提供加密通信服务。
其中,合肥量子城域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量子城域网络,光纤全长1147公里,包含8个核心节点和150多个接入网点,已有500多家党政机关和300多家企业接入,成为合肥新的“城市名片”。
除了量子通信,作为合肥量子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国盾量子还在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参与了“祖冲之号”系列超导量子计算机研制,并将相关组件和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转化为仪器产品;发布国际首个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推出国内首款可商用、量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用稀释制冷机等。
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量子信息重点企业27家、关联企业36家,量子企业集聚数、量子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前列。前沿咨询机构ICV发布的《2022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二、全国第一,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量子科技的重要高地。
合肥量子产业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这既得益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科研优势,也得益于政府敢于先行先试的实干精神。
据了解,成立于2009年的国盾量子,发轫于中科大的一支创业团队。这支团队包括中科大的老师和物理系博士,他们连续多年开展量子科技产业化的科技攻关,实现了单光子探测核心器件、制冷工艺以及量子计算机室温测控系统的全面国产化,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020年,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成为“量子科技第一股”。
“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量子’为何物时,合肥就敏锐地预见到了这一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2011年支持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合肥量子城域网前身),相关政府部门则成为国内第一批量子保密通信用户。”国盾量子副总裁周雷说,“让技术用起来”是对创新最大的支持,这极大地加速了合肥整个量子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量子技术的突破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是时代给予中国从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的机遇。
目前,我国已初步确立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话语权和主导地位,其中,合肥扮演着关键角色——在量子信息产业全球排名20强企业中,合肥就有3家,国盾量子是其中之一。
眼下,包括国盾量子在内的合肥量子科技企业,正持续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量子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实现量子科技领域的高水平自立自强。
从追赶、反超到国际一流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大国,多年来,我国一直走在技术追赶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一道道“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涌现出一批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机器视觉领域,成立于2011年的合肥埃科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科光电)就是其中之一。
机器视觉,即用机器代替肉眼进行产品检测和测量。相较于人类视觉,机器视觉在效率、速度、精度、分辨率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最核心的部件是工业相机。而在埃科光电之前,面向工业检测领域的高端工业相机技术,一直被发达国家垄断。
“越是‘卡脖子’,越是要有自主创新的斗志和勇气。”在埃科光电创始人、中科大物理系博士董宁看来,国内的技术空白正是企业赶超的机遇。
在埃科光电的“发展大事记”展板上,一条跃升的曲线折射出这家科创企业的追赶之“速”——成立第二年,推出首款国产高速高分辨率8K线扫描相机;2016年,推出国产Camera Link采集卡,形成了从工业相机到图像采集卡的成套解决方案;2022年,推出分辨率高达13.5亿的电制冷面阵相机,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我们从追跑到并跑,再从并跑向领跑迈进,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埃科光电运营总监王雪说,实现这一突破的过程正是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解决产业一线难题的过程。
以埃科光电多点曝光分时线扫描相机为例,该相机搭配了不同角度的4路光源,实现单相机一次性输出多达4幅不同场景图像,解决了一种打光方式无法实现多种缺陷检测的难题,既提高了检测质量和效率,又节省了工厂设备成本。该产品已广泛用于手机、平板、薄膜、片材、锂电池板、芯片等检测场景。
经过十余年发展,埃科光电已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在性能上能与国际主流厂商直接竞争的国产品牌。2023年,埃科光电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国内“工业相机第一股”。
目前,埃科光电已经拥有工业线扫描相机、工业面扫描相机(含大幅面扫描相机、高速面扫描相机、中小幅面扫描相机)和图像采集卡等多款型号产品,是国内产品线齐全、技术领先的工业相机厂商,产品已进入京东方、宁德时代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实现终端批量应用。
在合肥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极具创新精神的追赶与反超故事,还在持续“上演”着,不断拓展科技与产业的边界。
无论是传统行业领域的深度革新,还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的崛起,合肥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为全球科技创新版图贡献了独特的“合肥模式”,诠释着“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科技创新驱动合肥高质量发展见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