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时候,我曾在沪上几个“鸡娃群”混过几年。
作为一个“乡下人”,本没理由、也没机会进入这个半开放、半封闭的小圈子。但因为和其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妈妈是工作伙伴,聊得投机,她跟群主打了声招呼,我就被破格拉进去了。
差不多同一时间,我偶然加入了另一个群。那是个“不鸡娃”的群,群里家长热衷带娃出去玩,搞探索、晒亲子时光,不焦虑、不内卷。那个群最初是一个儿童科学兴趣机构拉起来的,后来机构倒了,群却一直没散。家长们反而聊得更自由,分享育儿心得、生活趣事,氛围松弛又有温度。
下面,为方便叙述,我把“鸡娃群”称为A,不鸡娃群称为B。
在A群待了几年,我是深度围观者,也时不时参与讨论。
家长们常常讨论哪类资源对孩子学习有帮助。有次,刚好我手上有群友需要的英语课资源,我出于好意说:我这里有,但涉及版权,不适合直接发在群里。有需要的可以加我社交软件,我私发链接。
那一次,我话一发出去,不久后就有五位“孩子妈妈”加我好友。我一一回应,把资源链接打包发过去。
然后,刚准备提醒她们:“有几个文件需要特定播放器才能打开”,结果点进一看,三位妈妈已经——把我删了。
删得干脆,删得迅速。她们像是“拎包人”:链接一拎,转身就走。连谢谢都不说一句。
我心里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也开始留个心眼。之后又遇到两次类似场景。
一次,几位妈妈想找一本老语法书的。我有电子版。她们再次如法炮制,加我、要书、收到、秒删。
还有一次,一位家长说孩子做PPT简历,导出图文混排总是出问题。我说:“你私发我,我帮你改,一分钟的事。”
我改完发回去,还想嘱咐一些细节,都没来得及说——我已被删。
而那个“不鸡娃”的B群,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我印象最深的是,群里有个家长,孩子和我儿子年纪相仿,爱动脑,喜欢小制作。他妈妈在群里晒娃的时候,不忘鼓励别人家孩子:“你家娃也超棒!”不是“凡尔赛”,是真诚的夸。
慢慢地,和B群里越来越多的家长熟悉了。最高峰时群里有210多人,我和其中20多位成了好友。有爸爸,也有妈妈。大家聊亲子、聊学校、聊生活。
有时我会把他们的育儿故事讲给我老婆听,有时他们会寄来自家乡的腊肉、橘子、红糖姜茶给我,换我寄些茶叶回去。
后来,因为工作太忙,我关闭了朋友圈的显示权限。但偶尔我还是会上去看看这些朋友的动态。
他们的朋友圈,不晒成绩、不炫才艺。晒的是孩子在阳光下笑成一朵花,是一家人包饺子、徒步、野餐,是妈妈说“今天我不上火”,是爸爸说“周末不培训,去钓鱼”。
我会忍不住给他们点个赞,甚至心里泛起点暖意。
现在回头看,A群妈妈们的雷厉风行,其实也不是“故意”,而是某种情绪的投射。
我越来越觉得,那些不幸福的家庭女性,往往活在不断“发泄”中:发泄不满、发泄压力,也可能发泄恐惧。
她们试图通过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过得不错。她们防备这个世界,也防备自己最亲近的人——丈夫。
而那些幸福的妈妈,是全家都幸福。她们不需要借孩子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她们愿意和别人建立一点关系,也愿意分享一点善意。
她们不焦虑地活着,也让别人跟她们在一起时,不觉得焦虑。
说到底,孩子不是项目,不是作品,不是战争里的“通行证”。
孩子是个体,是活生生的人,是你生命中最真实的镜子。
她们的脸上有没有光,看得出你家有没有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鸡娃”的家长群,让我心寒!,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