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了妈妈,我就感觉自己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育儿信息”的轰炸区。这个专家说、那个书上写、这家婆婆婆讲、那家朋友劝……加上各种“应该这样做”、“千万别那样做”的声音,包围着我。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停地被教育批评,不停地被提醒反思,每天都在纠结:我这样做,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

就拿我家小宝刚出生时来说吧。就喂奶这件事,已经够我痛苦很久了。我家婆婆说:“要按点喂,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可育儿软件上又写着:“按需喂养,宝宝哭了就喂!”
可是我家宝贝,有时候隔两小时就开始闹着喝奶了,有时候他喝饱了又能睡上三四个钟头。我该听谁的?
按婆婆的来做,看着他哭得撕心裂肺的,我的心都碎了;按育儿软件的,又生怕把他惯坏了。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既茫然又焦虑,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说完喂奶,又到孩子睡觉的问题。大家都说要培养宝宝自主入睡,不能奶睡、抱睡,要放小床睡。这些道理,我都知道啊,我都懂啊!可实际操作起来呢?
我家宝宝就是个小粘人精,不仅要奶睡,还要抱睡,还要背着睡,有时还要背着爬楼梯才肯睡。
奶睡了,我知道是“错”的,书上说这样会形成依赖,长期下来对孩子的牙齿不好;抱着哄睡了,但是放下就醒了,我知道这是“错”的,这会影响他的睡眠质量;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让他趴在我身上睡,我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会有安全隐患……
可是,在无数次崩溃的深夜里,看着他最后在我怀里安稳睡去的小脸,那一刻,疲惫不堪的我只想问:只要能让他好好地睡觉,我这些错误的方法,真的有那么十恶不赦,不可原谅吗?难道书上的就是“对”的,育儿软件的就是正确的,就一定适合套用在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身上?
后来,孩子大了一点,吃饭又成了新战场。这个专家说,要训练宝宝自主进食了,可以锻炼到手眼的协调。
为了孩子的更好地生长发育,我准备了各种手指食物。结果呢?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啊!胡萝卜条到处飞,西兰花粘在头发上,南瓜糊又抹了一脸,餐椅和地板也要遭殃……我一边收拾残局,一边怀疑人生:这顿“对”的自主进食,除了让我腰酸背痛外加多洗几件衣服,真的比喂他吃几口米糊更有“意义”吗?
孩子奶奶在旁边心疼地说:“哎呀,看把孩子饿的,都吃不到嘴里,还是喂一下吧。” 就这样,我又陷入了“对错”的纠结中。
“对错”纠结经历多了,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育儿这件事,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根本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能硬生生的套用。
所谓的“对”与“错”,往往是被外界声音框定出来的。专家只是基于研究给出普适性建议,书本总结的只是共性的规律,长辈的经验也只是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朋友的建议也只是源于她家孩子的个体情况。虽然这些育儿信息都很重要,都值得参考,但它们都不是金科玉律,不能硬生生地套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真正的答案,其实藏在了两个地方:
(一)你的孩子
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的需求、他的成长节奏,他的气质,只有朝夕相处的妈妈最清楚。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天使宝宝,吃睡规律;有的却是一个高需求的宝宝,需要更多的安抚。
如果去强迫一个敏感慢热的孩子立刻融入陌生人群,那就是“错”的,但鼓励一个天生社交小达人去尝试,那么这就可能就成了“对”的。
我们要去观察他,理解他,回应他独特的需求,而不是硬套某个“答案”,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对”。
(二) 妈妈的心
妈妈的本能和直觉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当你排除了外界的声音,静下心来感受的那种方式让你和孩子都感觉更舒服、更放松、更有爱,那么这个就是“对”的答案。
那种令你心力交瘁、充满内疚和焦虑的“标准答案”,即使被别人吹捧得多好,再“对”的答案,对你和你的孩子而言,也可能是不合适的。
因此,在保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那些让你和孩子都能感受到舒服的方式,往往就是当下最“对”的方式。 比如,偶尔的抱睡奶睡,如果能换来珍贵的亲子依恋和片刻安宁,又何必苛责自己做的不好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完全摒弃所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人经验。打疫苗、防窒息、安全座椅这些涉及安全和健康底线的“对”,我们必须坚持。
学习育儿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拓宽我们育儿的视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绑架自己,给自己制造无谓的焦虑和内耗。
结语
育儿路上,所谓的“错”,常常是我们尝试了某些方法后发现不适合自己孩子时的探索过程。而所谓的“对”,就是我们在无数个“试错”后,找到了那个最适合自己和孩子节奏的平衡点。
所以,亲爱的妈妈们,放下那份沉重的“对错”包袱吧!不必苛求自己每一题都要写上“标准答案”。
可以多看看怀里的宝贝,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的爱和直觉,加上不断的学习和调整,就是最好的育儿指南,就是最好的答案。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妈妈的“错”与“对”:育儿没有标准答案,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