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趴着(Tummy Time)是促进婴幼儿运动发育的重要方式,能锻炼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为抬头、翻身、爬行等大运动发展奠定基础。但许多新手父母因担心宝宝不适或安全问题,常常忽视这项练习。科学的趴着练习需要根据宝宝月龄调整方式,把握时机和时长,同时做好安全防护。以下从练习的核心价值、分阶段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提供全面指导。
趴着练习的关键发育价值

趴着练习对宝宝的肌肉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生儿时期,宝宝颈部肌肉力量薄弱,趴着时会自然尝试抬头,这种动作能强化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部肌群,通常在 2 个月左右能稳定抬头 45°,4 个月时可抬头 90° 并左右转动,为后续翻身积累力量。同时,趴着时腹部肌肉持续受力,能促进核心肌群发育,增强躯干控制力,研究表明,每天练习趴着的宝宝,翻身时间比不练习的宝宝平均提前 2-3 周。
对感官和神经系统发育而言,趴着练习能提供独特的视觉体验。宝宝趴着时视线向下,与仰卧时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这种视觉角度的变化能刺激视觉皮层发育,提升空间感知能力。同时,趴着时身体与平面接触面积增大,触觉输入更丰富,有助于宝宝建立身体位置感(本体觉),减少日后运动协调问题的发生。
此外,趴着练习还是预防扁头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宝宝长期仰卧会因颅骨受压导致头型扁平,每天适当趴着能减少头部压力,使颅骨均匀发育。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从宝宝出生后几天开始,每天进行短暂的趴着练习,既能促进发育,又能平衡头型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趴着练习的好处需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盲目延长时间或姿势不当,可能导致宝宝疲劳或抗拒,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分月龄的练习方法与进阶
不同月龄的宝宝身体能力不同,趴着练习需循序渐进,从短时间、辅助式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和时长。
0-1 个月的新生儿阶段,重点是建立适应感。宝宝出生后 1 周(无健康问题)即可开始练习,最初每次 1-2 分钟,每天 2-3 次。可在宝宝清醒、情绪好时(如喂奶后 1 小时)进行,让宝宝趴在家长胸前(家长呈半躺姿势),通过肌肤接触和心跳声增加安全感;也可让宝宝趴在平坦柔软的床垫上,家长在前方用红球(直径 5-8 厘米)吸引其注意力,鼓励自然抬头。此阶段宝宝颈部力量极弱,抬头时间可能仅 1-2 秒,属正常现象,家长需全程手护在宝宝身体两侧,防止侧翻。
2-3 个月的宝宝,重点是延长抬头时间。随着颈部力量增强,可将练习时间增加到每次 3-5 分钟,每天 3-4 次。练习时让宝宝趴在稍硬的平面上(如铺有薄垫的地板),家长在前方用发声玩具(如摇铃)吸引宝宝抬头,逐渐引导其从抬头 45° 到能短暂抬头 90°。还可在宝宝胸部下方垫一折叠的毛巾(厚度 1-2 厘米),轻微抬高上半身,帮助减轻颈部负担。此阶段宝宝可能会用手臂支撑身体,家长需观察是否有肘部分开过宽的情况,及时用手轻轻将肘部向身体内侧调整,避免形成不良姿势。
4-6 个月的宝宝,重点是增加活动维度。此时宝宝已能稳定抬头并左右转头,每次练习可延长至 5-10 分钟,每天 2-3 次。可在宝宝前方放置滚动的球,引导其追视并尝试转动身体;也可让宝宝趴在斜坡垫(坡度 10°-15°)上,增加颈部和上肢的受力,为爬行做准备。当宝宝能用手臂撑起上半身时,家长可轻轻推动其足底,给予前进的力量暗示,激发爬行欲望。此阶段部分宝宝会自然过渡到匍匐爬行,家长无需干预,只需确保练习环境安全。
7-12 个月的宝宝,重点是整合运动能力。此时趴着练习可与爬行、扶站等动作结合,每次练习 10-15 分钟,每天 1-2 次。可设置简单的障碍(如低矮的枕头),让宝宝趴着时翻越障碍,锻炼全身协调能力;也可在宝宝趴着时将玩具放在稍远处,鼓励其通过爬行或变换姿势获取,强化运动计划能力。此阶段的练习形式可更灵活,如趴着玩积木、翻看布书等,让宝宝在游戏中完成肌肉训练。
练习中的安全防护与环境准备
安全是趴着练习的前提,需从环境、时间、观察三个维度做好防护措施。
练习环境需满足 “三无标准”:无柔软松散物(如毛绒玩具、厚棉被),避免口鼻被覆盖导致窒息;无坚硬障碍物(如家具棱角),防止宝宝活动时碰撞;无高处坠落风险(如在床上练习时需有护栏或成人阻挡)。最佳练习地点是铺有爬行垫的地板,温度保持在 24-26℃,避免宝宝过热或过冷。
练习时间需严格把控:每次练习必须在宝宝清醒状态下进行,睡着后需立即转为仰卧;喂奶后 1 小时内不宜练习,防止吐奶;宝宝情绪烦躁、哭闹时应暂停,强迫练习会导致抵触心理。家长可制作 “练习记录表”,记录每次时长和宝宝反应,避免过度练习(如单次超过 15 分钟)。
全程监护是安全的核心保障:家长需在宝宝练习时保持视线不离,距离不超过一臂范围;不可因接电话、做家务等暂时离开,即使短时间也可能发生意外;观察宝宝的呼吸状态,若出现呼吸急促、面色涨红,需及时暂停并将宝宝翻为仰卧。
此外,特殊情况的宝宝需调整练习方案:早产儿需按矫正月龄开始练习,且初期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有先天性心脏病、斜颈等疾病的宝宝,需遵循医嘱确定是否适合练习及具体方式;感冒鼻塞的宝宝暂时不宜练习,避免呼吸不畅加重不适。
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宝宝抗拒趴着是最常见的问题,需分析原因并针对性解决。若宝宝一趴下就哭闹,可能是因为初期不适应体位,可缩短单次时间至 30 秒,每天多次尝试,让宝宝逐渐习惯;也可将练习与游戏结合,如家长在宝宝趴着时做鬼脸、唱儿歌,分散其注意力。若宝宝因力量不足而抗拒,可通过降低难度(如垫高上半身)减少疲劳感,待能力提升后再逐步撤去辅助。
练习时的姿势异常需及时纠正。若宝宝总是偏向一侧转头,可能存在颈部肌肉紧张(如斜颈),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颈部拉伸,同时在对侧用玩具引导转头;若宝宝手臂总是向后伸展(呈 “飞机手”),可能是核心力量不足的表现,需暂时降低练习难度,先通过抱姿训练(如竖抱)增强躯干控制力。
练习效果不佳时需排查原因。若 4 个月的宝宝仍无法抬头 45°,可能是练习时间不足或存在发育差异,需增加每天练习总时长(累计达到 15-20 分钟),同时观察其他能力(如追视、抓握)是否正常;若 6 个月的宝宝趴着时仍无爬行意愿,可能是缺乏足够的引导,家长可在宝宝前方放置其喜爱的玩具,制造适度的 “获取难度”,激发运动动机。
此外,需避免将趴着练习与睡眠混淆。美国儿科学会强调 “仰卧睡觉,清醒玩耍”,即宝宝睡觉时必须仰卧(降低猝死风险),趴着仅在清醒且有成人监护时进行,不可让宝宝趴着入睡,即使短时间也存在安全隐患。
提升练习兴趣的互动技巧
让宝宝在愉悦中完成练习,能提高依从性和效果,家长可运用多种互动技巧增强趣味性。
“镜像互动法” 能有效吸引宝宝注意力。家长在宝宝前方与宝宝保持同一水平,对着宝宝做抬头、转头动作,通过模仿引导宝宝跟随;也可在宝宝趴着时,用镜子(直径 15-20 厘米)放在前方,让宝宝看到自己的倒影,激发好奇并尝试抬头观察。研究表明,宝宝对镜像中的自己关注度极高,能显著延长趴着时间。
“感官刺激法” 能丰富练习体验。在宝宝前方放置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光滑的塑料玩具、柔软的布偶),让宝宝在抬头的同时触摸探索,增加触觉输入;也可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通过听觉刺激提升宝宝的放松度,减少练习时的紧张感。
“亲子游戏式” 练习能增强情感联结。家长可趴在宝宝对面,用手指做 “小虫爬” 动作,从宝宝视线下方慢慢移向两侧,引导转头追视;也可在宝宝能撑起上半身时,轻轻握住其双手做 “拉坐” 游戏(注意用力轻柔),在互动中强化肌肉力量。这种充满爱意的互动,能让宝宝将趴着练习与愉悦体验关联,减少抗拒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互动的核心是 “辅助而非主导”,家长需观察宝宝的反应,跟随其节奏调整互动方式,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宝宝失去自主探索的机会。
帮助宝宝练习趴着,不仅是锻炼肌肉的过程,更是家长了解宝宝发育节奏的契机。每个宝宝的接受度和进步速度不同,有的宝宝可能 3 个月就能轻松趴着玩耍,有的则需要更长时间适应。家长无需与他人比较,只需坚持科学方法,关注宝宝的点滴进步 —— 从最初的几秒抬头,到能灵活转动,再到顺利过渡到爬行,每一步都是成长的见证。通过耐心引导和安全防护,让趴着练习成为宝宝成长路上的有趣体验,为未来的运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趴着练习指南:循序渐进培养核心力量,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