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刚拿到这本《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时,755页的厚重感,让我联想到百度百科,只要有什么不懂,网上一搜就行。
但这本书远比碎片化的网络知识有趣得多,是三面彩虹刷边版,而且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他不仅仅有数据、图表、公式,还融入了诗词、古画,养生、民俗传统等等多领域相关知识。
这本书的作者宋英杰,是央视气象预报节目的资深主持人,同时也是深耕二十四节气科研与科普多年的经历,难怪这本书的知识量如此全面了。
对我而言,在没有阅读这本书前,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不过是停留在生活习俗与养生方面的表层,至于为什么到了某个节气要吃这个,补那个,其背后深层次的天文、气象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丰富内涵,了解甚少。
读完本书,收获很大,因字数有限,分享养生有关的两点:
一、 读懂了节气养生的底层逻辑
今年夏季高温,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是出门时,还是烈日当空,突然一场阵雨袭来,偏头痛便就会找上门;湿热天气还会长湿疹,非常痒,太难受了。
原来,小暑大暑是上蒸下煮的湿热特点,再加这边地理环境,台风多,降水就多,烈日加水,体质虚弱者容易被天气伤了身体。
当我知道这些天气逻辑后,也懂得在大暑节气,特别是在高温又降雨后的环境下,尽量少出门,其次多喝祛湿茶,人就会舒服很多。
现在明白跟着节气养生的重要性了,结合自己的身体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找到与自然同频的节奏,以前养生只是照搬书中知识,过于片面了。
二、 厘清了 “节” 与 “气” 的深层关联
原来,节气一词拆解开,“节”和“气”是两个概念,他们一个代表天文时间,一个代表气候时间,两个同步,才能顺应时令。从养生角度讲,太过或不及,错位,都会影响或伤到我们的身体。
书中引用《吕氏春秋· 孟冬纪》云:“孟秋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 疾。”的记载。
比如立秋,节(天文时间到了),而秋老虎却迟迟不退,气(气候时间未到),这种就属于“不及”。
如此,当节和气出现偏差时,会导致湿热郁积,让人出现如上火,寒热往来等不适。
难怪生活中,总有一些查不出病因的身体不适,或许正是节与气的错位有关。
了解二十四节气,真的可以学到不少,它指引我们如何在寒来暑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平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藏在时光里的生活智慧,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