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创业心得

光谷创业者:再进课堂已是双创导师

 

楚天都市报7月24日讯(记者胡长幸)当下,绝大部分武汉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企业、社区和众创空间开始成为新的课堂,企业家和社会创客成为新的导师。

余丹在双创课堂上

他们剖析自己的创新创业案例,回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并对大学生的仿真或实际创业项目予以精准辅导,初心就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让想创业的少走弯路,让非创业群体至少拥有创客精神。

在光谷,一部分优秀企业家、创业者代表,受邀走进高校课堂,成为双创教育导师,通过案例教学、实战模拟、精准引导,把创新创业的种子,植入每一位学子的心中。

余丹:“IT老炮”反对为创业而创业

穿着素色短袖衬衫,光头铮亮,一位才30出头、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大男孩——这是余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不过,他自己却自嘲可以称为“IT老炮”了。

让余丹保持年轻秘诀的,一来他是武汉最早一批进入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之一,2011年,他从北京回武汉,成立光合无线,打造了国内第一家自助手机软件开发平台--拉风网,获得了“中国企业级移动互联平台创新奖”,至今都活跃在这个朝阳行业中;二是,他较早就加入了全国双创大赛和高校双创课导师的队伍中,与80后、90后群体互动,心态跟着年轻。

2013年,某国际青年创业比赛在武汉征集创业项目,余丹携项目去报名,活动方得知其连续创业经历后,反而邀请他担任创业导师。此后,他类似的国家级、省级社会职务逐渐多了起来。2014年起,他开始长期在华科大研究生创业创新基地、武大、武汉理工等高校平台做创业创新课导师。

“主要是教创业创新通识课,还有做市场营销类专项讲座。这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最新的知识和市场信息,比如成立武汉最早的区块链技术公司,就来源于跟大学生创业者的交流碰撞。而我分享自己以前的创业经历,或许至少能帮他们规避踩坑,没准更容易成功。”

他回忆说,有一次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完课后,有一个大学生跟过来询问:“我适合做什么方向的创业?”对于这种情形,他的回答忠言逆耳:“问这个问题时就已经表明,你只是心血来潮,为创业而创业,做不成。”

余丹在授课中,反复分享3个观点。一是学创业课的未必都要创业,不妨把创业课程当做对所有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二是通过创业学习或实践,短时间内未必提高个人能力,但可以升级自己的格局观。

有一个场景他记忆犹新:在一次创业大赛上,有些来自外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项目本身未必优秀,但是路演团队的台风很好,与评委等互动频繁,获得了较高的印象分,不管名次如何,这是较好社交能力的体现。所以,余丹的第三个观点是,通过创业学习或实践,能锻炼年轻人与不同群体的社交能力。

方达远:第一堂课给学生“泼冷水”

“这是一次美好的体验,这份经历给了我很多帮助,有机会沉下心去梳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规划,有机会沉下心去分析既往的沉浮得失。真的感慨万千,感恩这群孩子,这场缘分铭刻在记忆里,温暖我、激励我,谢谢你们……”

方达远为学生布置项目路演作业

上个月,方达远在给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二98名学生,上完最后一节《创新创业导论》后,忍不住把自己的授课感受,发布在朋友圈中,直言这段经历对自己也是一场提升和锻炼。

这段经历始于今年春节过后。当时,身为医疗支付服务企业默联股份创始人的方达远,在一个光谷创业者聚集的微信群里,看见这所高校拟招聘创新创业导师的消息。

“符合有较长创业经历这个条件,教师职业我也想要尝试一下,而且我认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有些环节也值得总结总结。”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报名并入选为创业导师,一学期上16周、共32节课,没有要课酬。

他还记得上第一节课时,给学生分组布置了一道课题:假如学校要买一批药品,请起草一份交易合同。待学生完成作业后,选出样本,进行课堂讨论、评分。最后给他们泼冷水:所有合同都是零分,因为学校没有药品购买资格。借此提示学生们:创业前提就是合法合规。

随后的课堂上,方达远都从实战出发,用案例教学,将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创业经历回放出来,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让学生理解并明白:“哦,创业与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一个学期转眼而过,他已经习惯了周日下午的备课,习惯了周日晚上对每一份作业的批改,也习惯了周一早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士穿越这个城市去上课,习惯了课堂上跟学生们一起热烈的互动。

“与其说教创新创业导论,不如说是一个学校生涯与职业生涯的衔接课。我曾旗帜鲜明地反对他们在校内创业,告诉他们该努力学习的日子,不要荒废青春就好,勇敢去生活就好,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打磨跨专业的能力,无憾自己的大学生涯。”

方达远认为,大学生先要学会学习、工作,才有坚实的能力和阅历去创业。而创业更应该是所有大学生都掌握的一种精神:为了理想和责任,还有更好的生活,坚持创新、付出和团队合作。

孙琦琳:光谷创投经历全国高校

7月16日下午近4点,孙琦琳在武大计算机学院A301教室上完《创新创业实践》课,背着电脑包出来,走廊里冷气很弱,他打开矿泉水瓶就往嘴里灌。

孙琦琳指导学生修改商业计划书

“这节课3点多就结束了,学生有些问题想继续交流一下,时间就到了现在,水都来不及喝。”孙琦琳告诉记者,在武大实施的“第三学期”教学中,不少跨学科学习、实习实训、国际交流的课程很受欢迎,《创新创业实践》课就是其中之一,选修学生爆满。

据了解,2015年起,国家主管部门下文要求各高校对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教育,这类通识课迅速推广开来。只是师资来源方面,最初校内经济管理类专业老师较多,后来很多高校发现,课程性质决定了还需要更多创业企业或者创孵机构高管等实战型导师加入。

孙琦琳是海聚科投董事长,因为在光谷积累了十几年的产业培育和企业创业经历,去年受邀到武大教双创通识课,涉及创业项目BP制作、商业模式、融资策略、团队建设等方方面面,还有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项目进行辅导。

“去年武大一名学生的在线教育项目,光是对BP的修改前后就有十几次,那名学生甚至赌气说‘改烦了,不改了!’幸好坚持到了最后,初稿中只有to C,商业模式的提炼帮项目增加了B端客户,用户和收入大幅增长,参加全国创业比赛又拿到大奖。”

孙琦琳的身影,以及他的创投经历,还出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各地的高校课堂上。

“累是累了一些,只是看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少数项目还有继续孵化的机会,自己的心态变年轻了,就感觉做这事儿有意义。”他坦诚,自己公司有创业项目投资的方向,不过大学生项目投得很少。但是话说回来,积极尝试做专业化、国际化的双创教育,以教育促进创业,创业带动投资,其实形成这个良性生态,对个人、对高校或公司、对社会都有益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谷创业者:再进课堂已是双创导师,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