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创业心得

背水一战的创业真谛-《任正非,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读后感1

 

背水一战的创业真谛

第44本书《任正非,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第一天读后感:

绝境难:创业觉醒时

昨晚在长江读书会共读《任正非,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第一章前两节。书中1987年的那个寒冬总在我眼前晃:44岁的任正非蜷缩在深圳南油新村的破棚屋里,墙上糊着旧报纸,地上堆着发霉的被褥。他刚被南油集团除名(因下属违规操作背下200万债务)、与妻子离婚、银行卡只剩2.1万元,却带着六位平均40岁的“老伙计”(会计、工程师、销售),凑了两万多元,在漏风的棚屋里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在工商系统刻下了中国通信史的注脚。

但任正非的故事里没有抱怨,只有“必须活下来”的狠劲。这让我们突然清醒:今天的创业者,有多少人像他当年那样,把“活下来”当作唯一目标?我们总在聊“风口”“估值”“赛道”,却忘了任正非的创业,起点是“六位同伴不能流落街头”的朴素责任。就像王哥说的:“以前总觉得创业是个人英雄的事,现在才懂,能坐在读书会里和你们一起吐槽、想办法,本身就是‘活下来’的底气。”

动机纯:创业生命力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写:“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这种“向死而生”的危机意识,源于他创业初期“除了胜利,已无路可走”的绝境。1990年代,华为代理香港交换机赚差价,他却知道“代理是等死,研发是找死,但必须找死”——因为失败了,六位同伴连饭都吃不上;成功了,才能打破国外垄断。

这种纯粹的生存动机,在银博缘四大发明工业游基地里被反复验证。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砍掉了所有与我们集团核心业务不相关的内容,专注于“四大发明”的沉浸式体验。以前总想着‘做大做强’,现在才明白,先‘活下来’才是最大的‘强’。

反观近些年那些“走偏”的案例:有人为了融资盲目扩张门店,结果现金流断裂;有人为了“看起来高大上”,把产品功能堆得像“瑞士军刀”,却没了核心优势。任正非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告诉我们:动机越纯粹(只为活下来),动作越聚焦(只做该做的事);动机越复杂(想赚快钱、要面子),路越容易断。

群体守:创业共克难

任正非的“棚屋”里,六位同伴不是员工,是“生死与共的战友”。郑宝用博士被他从华中理工“三顾茅庐”请来,带着学生在实验室啃冷馒头、睡行军床,用一年时间研发出华为第一款交换机BH03。这种“共苦”的凝聚力,本质是“创业共同体”——失败了一起挨饿,成功了一起分羹。在长江读书会,我们就是当代版的“棚屋同伴”——冷了有人递热水,难了有人搭把手。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说的“团结就是力量”。华为早期靠“全员持股”绑定员工,后来用“狼狈组织”分工协作,本质都是构建“创业共同体”。而我们的读书会,没有老板和员工,没有KPI,有的是“推动一亿人每天读书一小时”的愿景和“真善行和久”的价值观,特别是在班委群里、365会员群、传书人陪跑营的战队里,每天都有“你失败我陪你复盘,你成功我帮你庆祝”的默契。

创业真:三重淬炼路

任正非在棚屋点燃的“烛火”,照亮的不仅是华为的成长,更是中国创业者的精神图谱。这种光,在长江读书会里被一遍遍“复现”——我们读他的故事,更在践行他的“淬炼之道”。

第一重是认知淬炼:清醒接受“绝境”常态。 任正非说:“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读书会上,我们常分享“至暗时刻”:有人被供应商断供,有人被客户跑路,有人在融资最后一刻被放鸽子。但奇怪的是,越聊这些,大家越平静——因为我们知道,“冬天”不是意外,是创业的常态。就像书友王哥说的:“以前觉得‘失败’是耻辱,现在觉得‘失败’是‘冬天’的预告,提前备好‘棉衣’就行。”

第二重是行动淬炼:专注把“活下来”做透。 华为早期研发交换机,工程师们在实验室连续工作72小时,记录每一组数据;自己设计电路板,手工焊接元件。这种“笨功夫”,在读书会里被称为“死磕”。做工业设计的周哥说:“我以前总想着‘颠覆式创新’,现在学会‘微创新’——把客户的每一个小抱怨,都变成产品的改进点。”他的新设计,让客户复购率提升了30%。

第三重是群体淬炼:守望相助凝聚韧性。 任正非说:“华为的成功,是因为有一群愿意陪我一起吃苦的人。”读书会里,这种“韧性”每天都在发生:有人分享“熬过寒冬”的经验,有人带来行业最新的政策解读,有人在大家焦虑时讲个小笑话。以前我觉得创业是‘一个人的孤勇’,现在才懂,真正的孤勇,是一群人互相托举着往前冲。因为我们是每天读书、终生学习道路上的“红军”。

作为长江读书会的一员,我终于明白:任正非的“棚屋故事”,从来不是一个“成功学”案例,而是一面镜子——照见创业最本真的模样:绝境中的清醒、动机中的纯粹、群体中的共守。

长江读书会每天的共读共评共享,就是我们当代的“棚屋”:这里没有PPT、没有估值、没有“创始人光环”,只有一串串读书声、一句句读后语、一个个真实的“共评共享”。但正是这些,让我们在经济的寒冬里,守住了“活下来”的信念,攒下了“向前走”的力量。

毕竟,所有的胜利,都始于“除了胜利,已无路可走”的孤勇;而所有的孤勇,都需要一群人互相照亮——就像任正非的棚屋,就像我们的长江读书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水一战的创业真谛-《任正非,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读后感1,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