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交礼仪

玄奘所见的印度·七世纪印度的社会风俗与生产生活

 

玄奘为我们提供了七世纪印度的社会风俗和生产生活的情况。仔细读之,可以发现,有许多现象,在今天仍然保留在印度各地。

一是社交仪礼与中国有差别。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植根于自身文化的一套仪礼制度。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礼仪以周为最,“郁郁乎文章,吾从周。”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周礼有五礼之说,祭祀之礼为吉礼,冠婚之力为喜礼,宾客之礼为宾礼,军旅之礼谓军礼,丧葬之礼为凶礼。

至于人们相互之间的致敬之礼,主要有拱手礼、揖礼、拜礼和鞠躬礼。拱手礼是人们见面行礼时,将双手平行相叠,拇指交合抱于胸前前臂稍稍上举,手臂形似抱鼓,以表达对对方的致意。《尔雅》云:“两手合持为拱”。拱手礼是传统社会最常见、沿袭最久的相见利益。拱手礼有男女之别,男子尚左手,即以左手抵于右手之上,女子尚右手,即右手抵于左手之上。吉礼尚左手,凶礼尚右手。明清时期,拱手礼发展为“抱拳礼 ”,将原来的合抱手势变为拳掌相贴的手势,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屈拢,右手握拳,左手紧贴右手背,传统武术界切磋时抱拳礼用得较多。

揖礼是在拱手礼的基础上向前弯腰致意的礼仪,有天揖、时揖、土揖、三揖、还揖、特揖、旅揖等七种揖礼,差异主要在于行礼时手部的动作或者行礼的次数。

拜礼是屈膝跪地、俯身下拜的礼仪动作,曾是古人常见的相见礼仪。这是与先秦时期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相关的礼仪。《白虎通》云:“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人者也”。人们席地而坐,见面时就往往通过拜礼相互致意。拜礼有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等九种不同情形和形态的拜礼,称为“九拜”。主要在于区别行礼时动作身姿尤其是头部和手部的高下深浅和行礼次数。

今天的握手之礼,在古代称为“执手”,是双方见面时拉手以表亲密之情,魏晋以后,执手礼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人们日常相见时的常用礼仪。

汉魏以前,胡床没有传入中原,人们席地跪坐。见面之礼拜礼、揖礼并行,站立则揖,跪坐则拜,郑重程度有所不同。从汉魏开始到唐宋时,随着椅子的普及,人们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跪坐渐无,拜礼则融入揖礼之中。在日常交往中,“礼见则拜,燕见则揖。初见则拜,偶见则揖。”出现了“鞠躬礼”,双脚并拢,双手下垂,弯曲腰部以示敬意,与今天的鞠躬十分相似。

玄奘自幼饱读诗书,出身于儒家大族,自然对中国传统礼仪十分熟悉。到印度后,他详细记载了印度的九种(等)致敬之礼:一是发言慰问;二是俯首示敬,即低头致敬;三是举手高揖;四是合掌平拱,就是双掌合于胸前鞠躬;五是屈膝,即下跪;六是长跪,即双膝下跪;七是手膝踞地,即双手双膝跪在地下;八是五轮俱屈,即双肘、双膝及头触地;九是五体投地,即四肢和头部完全触地,全身伏在地上。这九等仪式,最多只是一拜而已。

跪在地上,口称盛德,是最高的礼敬之礼。离受礼的人远,就以头触地,举手作揖;离得近就用舌头舔对方的脚,用手摸对方的脚跟。凡是“致辞受命,褰裳长跪”,即传达旨意、接受命令,都撩起衣服长跪地上。尊贵贤明的人接受别人拜见,一定有慰问的话,且伴有相应动作,“或摩其顶,或拊其背”,摸对方的头,或抚拍其背,以善言教诲引导,以表示亲密仁厚。出家人受人礼敬后,只是酬之以良好祝愿,不阻止别人跪拜。对自己崇拜的人和事,都用绕行来表示敬意,有的一圈,有的三匝,如果心中有所求,绕行之数就随自己的意愿。

二是面对疾病死亡的态度有不同。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中国人虽说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但很早就对疾病的治疗有很深的研究,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总之,面对疾病,中国人的态度是积极应对。玄奘在印度看到,印度人对疾病持消极应付、听天由命的态度。他说:“凡遭疾病,绝粒七日,期限之中,多有痊愈。必未瘳差,方乃饵药。”也就是说,印度人生了病,先绝食七天,这七天之内,很多人就自行康复,确实没有好转的,才服用药物。药物的性质种类,各有不同,医生的医术水平诊断有很大差异。

中国人看重死亡后的丧葬,《礼记》中有专门的《丧服》《丧礼》,在印度,人死之后发丧出殡,亲人哀痛嚎哭,撕衣裳拔头发,拍额头捶胸口,也是十分悲哀。但没有丧礼方面的制度,丧期也没有固定天数。

中国的丧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墓葬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战国时期,出现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且伴有随葬品。玄奘介绍印度的送终殡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火葬,堆积柴禾焚烧尸体;一种是水葬,把尸体沉入江流中随水漂走;一种是野葬,把尸体抛入荒野树林,任由野兽啃食。

国王死后,先立嗣君,让嗣君主持丧礼,决定上下位次。国君生前便有德号,死后不在议定谥号。死了人的人家,别人不去他家吃饭,殡葬之后,就没有讳忌。凡是送葬的人,都被认为是不洁的,必须在郊外沐浴后才能进城。

与中国“老有所养”,孝亲事老不同,印度年岁高的人,死期将至,重病缠身,生命垂危,厌倦尘世,看轻生死,愿意离开人间,这时,其“亲故知友,奏乐饯会,泛舟鼓棹,济殑伽河,中流自溺,谓得生天”,亲戚朋友将这人打扮好,吹歌奏乐,将他载入船中,泛舟恒河,船到中流,就将此人抛入水中,谓其能够升天。

出家之人,按宗教制度规定不能啼哭,父母亡后,诵念佛经来酬答恩情,“追远慎终,寔资冥福”,希望亲人在冥界能够德富

三是物产和生产生活不一样。

玄奘记载到,由于印度大多数地区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印度的物产与中国有很大不同,“风壤既别,地利亦殊。”许多树木果品,是中国所没有的,如“庵没罗果、庵弭罗果、末杜迦果、跋达罗果、劫比他果、阿末罗果、镇杜迦果、乌昙跋罗果、茂遮果、那利罗果、般娑果”,凡此种种,难以一一列举。至于中国常见的枣、栗、椑、柿,印度无人知道。梨、柰、桃、杏、蒲萄等果,迦湿弥罗国(汉朝时称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以南,可以看到有人种植,石榴、甘桔,印度各国都在种植。

印度农业根据节令播种培育,劳逸由各人掌握,土地出产根据土质所定,稻子、麦子特别多。

蔬菜则有姜、芥、瓜、瓠(葫芦)、荤陁菜(甜菜的变种)等。葱蒜产量小,吃的人也少,有人吃了它,便会被驱赶出城。

印度人日常食品主要是乳酪、膏酥、粆糖、石蜜(白砂糖)、芥子油、各种饼和麦粉。肉食,则有鱼、羊、獐、鹿为时常所食,牛、驴、象、马、猪、狗、狐、狼、狮子、猴、猿,这些牲畜,照例是不吃的,吃过的人,会遭到鄙视,人们会认为其秽恶,将其赶出城,不得与人交往。

酒和饮料是分种姓引用的,各种姓的滋味不同。葡萄酒、甘蔗酒,为刹帝利种姓所饮用;优劣不同的烈性酒,是吠奢等种姓所饮用;沙门、婆罗门饮用葡萄浆、甘蔗浆,不属于酒醴之类。其他低级种姓,没有一定的饮料。

家庭所用器具,工艺和质地有差别。各种什物器具并不匮乏,虽然使用锅,却不知道用甑。器具多用土坯,很少使用赤铜。

吃饭的习惯,玄奘写到:“食以一器,众味相调,手指斟酌,略无匙箸”,吃饭时,仅用一件器皿,各种味道调在一起,用手抓食,没有勺子和筷子,只有到年老多病,“乃用铜匙”。玄奘的记载使我们觉得虽越千年,印度这种风俗似乎并没有过大变化。

印度矿物,有金、银、鍮石、白玉、火珠,积存很多。奇珍杂宝,异类殊名,出自海边,用来交换商品。但是在交易时,使用金钱、银钱、贝珠、小珠。

玄奘指出,这是印度各地相同之处的梗概,不同的地区、国家,又有不同的政治和相异风俗,要了解这些不同,需要深入各国去深入考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玄奘所见的印度·七世纪印度的社会风俗与生产生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