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交礼仪

艾跃进

 

艾跃进教授在南开大学的讲台上传道授业,他的影响可不止于课堂,深深改变了中国的高等教育。这位军事学科的开拓者,用三十年时间在南开园里用心经营,把军事理论的种子种成了一片有思想的林子。他的课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而是装满家国情怀的精神熔炉,每一堂课都在帮年轻学生重新认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1986年,艾跃进主动要上军事理论课的时候,这门课在南开还是没人关注的“冷门学科”。教材老、资料少,学生听着那些干巴巴的理论,课堂上常有人打瞌睡。面对这情况,艾跃进没认输,反倒搞起了一场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改革。他自己掏钱买了47本军事书和12个武器模型,寒暑假跑遍各大军事院校学经验。那时候没多媒体,他就想办法把哲学道理、历史故事揉进教学里:讲二战时学丘吉尔比“V”字手势,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还原战场上的对话,让那些难懂的战略战术一下子就活了。这套“艾氏教法”很快打破了课堂的沉闷,原本只有十几个人的课,没多久就挤得满满当当,学生为了抢座位,得提前半小时去排队。

2006年,艾跃进的努力有了大突破——他成功申请到全国第一个非军事院校的军事学硕士点,让南开大学成了全国唯一有12个学科门类的高校。这背后,是他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奔波和坚持。为了争取政策支持,他来回跑京津,在简陋的招待所里写申报材料;为了拉队伍、找老师,他到处请军事专家,甚至把自己的积蓄投进了学科建设。等南开军事思想专业第一批6个硕士研究生答辩时,国防大学来评审的将军说:“你们的论文能看出南开对军事教育的新想法,这是把国民教育和国防教育好好结合的例子。”

在教学里,艾跃进一直觉得“教育就是叫醒人”。他的课不只是讲军事理论,还把国际形势、文化自信、人生道理串成一张知识网。讲毛泽东军事思想时,他会结合现在年轻人的责任来讲:“当年红军用脚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现在你们得用思考的深度去走民族复兴的路。”这么一讲,学生学《孙子兵法》时,不光明白“上兵伐谋”的智慧,还懂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意思。他开的《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公选课,成了南开最火的课之一,学生在这儿不光学会了演讲技巧,更明白“说话有内容、做事有格调”的人生态度。

作为“鹰派代表”,艾跃进说话直来直去,总引起大家讨论。他那句“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被人反复提、反复说。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话背后是他对国际政治的透彻理解。2013年分析中东局势时,他准得很:“要是叙利亚被拿下,下一个就该是伊朗了。”这眼光来自他对《战争论》的仔细研究和一直关注国际形势。他主编的《战争论》带插图的通俗版,用大白话把克劳塞维茨的经典理论讲给普通人听,让军事思想走出学术圈,成了大家看懂世界的钥匙。

艾跃进对教育的热爱,在生命最后阶段,他的热情反而更耀眼。2014年查出胃癌晚期后,医生不让他上课,他偏要回去。切了四分之三的胃之后,他还是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用抖着的手写了几万字的讲义。2016年4月,癌细胞扩散到全身时,他躺在病床上主持了最后一场入党仪式,看着学生对着党旗宣誓,他脸色苍白,却露出了欣慰的笑:“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建了多少学科,是看着你们成了有信仰的人。”

艾跃进教授的教学经历,就是一段活生生的高等教育改革史。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塞知识,而是传精神;真正的老师不是握着真理不放,而是带着学生找真理。他建起来的军事学科,现在成了南开的特色;他教出来的学生,在国防、外交、教育等各行各业发光。就像他生前说的:“老师该是一条流不完的河,让学生在里面游着,最后到更宽的大海去。”这条河会一直在南开的精神里流下去,鼓励一代又一代学生为民族复兴使劲儿。

书籍来源:艾跃进《军事思想纵横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艾跃进《大学生实用口才艺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南开大学新闻网《南开园将走出首届军事学硕士》(2010年5月28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艾跃进,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