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脚真正踏上高安市石脑镇的土地,当耳边响起社区工作人员对民生琐事的细致讲解,我才深刻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深意。7 月 1 日,作为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赴高安市石脑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的一员,我随队伍开启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主题实践活动
初到石脑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我们认真聆听社区从产业布局到文化建设的每一项举措,从 “就业之家” 的政策落实到居民 “急难愁盼” 的解决路径,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服务精神与 “社会救助靠大家” 的标语相映成趣。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深度交流,是此次实践最珍贵的收获。当我们问及乡村振兴的难点时,他们没有回避产业升级的阵痛;当探讨青年返乡创业的可能性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期待令人动容。这些对话让我跳出了 “学生思维” 的局限 —— 原来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远不止政策的简单执行;而乡村发展的突破口,往往藏在对 “民生需求” 的精准把握中。作为青年学子,我们的宣讲不能是 “空中楼阁”,必须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关心的事;我们的调研不能是 “纸上谈兵”,必须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能落地的建议。
随着深入石脑中学开展 AI 支教、聚焦数字乡村与基层治理展开调研,这段 “三下乡” 旅程愈发丰满。走进石脑中学礼堂时,同学们眼中的好奇与期待,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整个空间。我们以 “与 AI 共舞” 为主题,我们教同学们用 AI 工具提升学习效率,他们则用纯粹的热情教会我们 “传播” 的真谛 —— 知识的传递,既要精准专业,更要饱含温度。
最触动我的,是社区老党员们的状态。他们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对数字化工具的适应能力,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一位老党员说:“政策再好,也要有人帮老百姓‘翻译’成听得懂的话;手机再智能,也要有人手把手教老年人用。” 这句话点醒了我:数字乡村建设,从来不是 “技术优先”,而是 “以人为本”。我们提出的 “线上 + 线下” 宣传体系、数字技能培训等建议,本质上都是为了让科技 “下沉” 到需求里,让治理 “扎根” 在民心间。从 AI 课堂的欢声笑语到调研路上的脚步匆匆,石脑镇的日子教会我:青春的价值,在于 “落地” 而非 “悬浮”。当我们用专业知识回应乡村需求,用创新思维激活乡土活力,便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当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园的风拂过脸颊,当毛主席旧居的斑驳桌椅映入眼帘,我忽然懂得:历史从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感知、能激荡心灵的精神密码。7 月 5 日至 6 日,我随队走进高安市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园与毛主席旧居,在红色走读中追寻先辈足迹,让信仰的种子在青春心底生根发芽。老虎山的风,似乎永远带着烽火岁月的回响。站在抗日英烈陵园前,“673 名抗战英烈英灵永存” 的碑文像一把重锤,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身着统一服装,在纪念碑前集体默哀、敬献花束,当低头凝视脚下的土地时,突然意识到:这片我们此刻站立的地方,曾浸染着先烈的鲜血;我们如今享受的安宁,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 “岁月静好”。如果说老虎山陵园让我读懂了 “牺牲” 的意义,那么毛主席旧居则让我看清了 “信仰” 的具象。1930 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一军团转战高安时居住的这间陋室,陈设极其简朴:斑驳的桌椅、泛黄的文献、墙上悬挂的作战地图,无一不诉说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的岁月。不由得在参观时轻声感叹:“原来伟人的‘伟大’,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坚持里。” 确实如此,在这间旧居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 —— 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始终坚守信仰;无论挑战多么严峻,始终心系人民。这种精神,正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火炬。
我望着 “凝心聚力话发展,青春挺膺担使命” 的横幅,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7 月 6 日学院与高安市石脑镇政府的座谈会,这场围绕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让我对 “校地协同” 的意义、“青春担当” 的内涵有了全新的领悟。座谈会上,我们在石脑街社区的考察成果娓娓道来时,那些天在基层走访的画面突然变得清晰而厚重。从社区发展规划到民生保障措施,从文化建设成效到产业升级建议,每一组数据、每一个观点,都凝结着我们踏遍街头巷尾的汗水。当石脑镇党委书记聂李逵点头肯定 “你们的观察很细致” 时,我忽然意识到:青年学子的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的 “体验”,而是能为地方发展提供参考的 “微光”。此次座谈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青年学子的成长空间,也映出了校地协同的广阔前景。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在校地协同的合力中,让青春的汗水真正滴灌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共同谱写 “凝心聚力谋发展” 的新篇章。
当最后一个合唱音符落下,台下的掌声仍在石脑镇的上空回荡。7 月 8 日这场走进乡村的文艺汇演。从朗诵时的深情款款,到舞蹈时的灵动舒展,再到合唱时的铿锵有力,每一个瞬间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文艺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连接思想与民心的桥梁,是点亮乡村文化生活的星火。
此前在石脑镇的实践中,我们更多以 “宣讲者”“调研者” 的身份与当地群众交流。而这次文艺汇演,让我们换了一种方式 —— 用朗诵传递信仰,用舞姿展现活力,用歌声凝聚情感。当队友们站在台上,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诵读经典篇章时:当舞蹈队员用肢体描绘乡村新貌时:当全体成员唱响对祖国的热爱时: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思想的传播,未必需要严肃的说教,艺术的感染力往往更能直抵人心。
离开石脑镇时,耳边仿佛还回荡着合唱的旋律。那旋律里,有青春的担当,有乡土的热爱,更有思想之光与文化之力交织的回响。这场文艺汇演,是我们 “三下乡” 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我们坚定:以文艺为媒,让思想之光持续照耀乡村,是青年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与这片土地最美的约定。
站在石脑街社区的土地上,看着同行队员们认真记录、热烈讨论的身影,我突然读懂了 “三下乡” 的意义 —— 它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 “成人礼”。在这里,我们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肩负使命的青年;我们的肩膀,不仅要扛起书本,更要扛起对这片土地的责任。
未来的行程中,我们将深入石脑镇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服务发展。或许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正如文明实践站里那句标语所昭示的:“心火照暖实践途”。我相信,只要带着真诚与敬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们这群青年定能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让 “中国式现代化” 的蓝图在乡土间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这场实践,是起点而非终点。它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不在于温室中的彷徨,而在于风雨中的前行。当我们用专业知识回应民生需求,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便是对 “挺膺担当” 最好的诠释。
(赴高安市石脑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合照)
赴高安市石脑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
李振
2025年7月18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青春之力,赴乡土之约 ——“三下乡” 实践心得体会,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