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模板

煤矿安全生产办公会议记录终于不用再熬夜整理了!

 

煤矿安全生产会议,开过的人都知道多头疼。

一开会就是两三个小时,矿长、总工程师、安全员、队组长挤一屋子。这边矿长说“三季度安全目标”,那边工程师插一句“2号掘进面瓦斯浓度异常”,安全员紧跟着提“上周井下设备检查隐患”。全是“顶板支护”“放炮作业”“一通三防”这些专业词,语速还快得像赶工期。

你拿着本子记,笔尖根本跟不上嘴速。要么漏了“整改完成时限”,要么记错“责任人”,要么“煤尘防治措施”只记了半句话。会后整理纪要,得对着手机录音一句句扒拉——两小时会议,能整理一下午,耳朵听麻了不说,还总怕漏了哪个关键安全隐患没记全。

更麻烦的是后续。纪要写好发群里,队组长说“我当时说的是‘周三前整改’,怎么写成周五了?”;安全员翻上个月的纪要,想找“3号采煤面支护方案”,翻了十几页文档都没找到;年底审计要查“全年安全隐患整改闭环记录”,翻遍电脑文件夹,不是缺这就是少那。

这活儿干着累,还容易担责任。万一哪个待办事项没记清,后续出了安全问题,会议记录就是追责依据——到时候说“我当时记了”都没用,白纸黑字没写明白,锅还是得自己背。

现在的记录方式,为啥总掉链子?

其实大家不是没试过改进。

最早用手写,跟不上就录音,回去边听边补。但录音里环境噪音大,会议室空调声、外面设备运转声混在一起,有时候连谁说的话都分不清。上个月我们矿上开隐患排查会,录音里安全员说“那个掘进面得加2根单体支柱”,结果整理时听成“加20根”,差点多领了一堆材料。

后来有人用普通语音转文字软件,想着能省点事。但转出来的东西,简直没法看。“瓦斯抽采”写成“瓦斯抽彩”,“支架阻力”变成“支架主力”,“雨季三防”直接成了“雨季三房”。专业术语识别准确率不到60%,改错别字的时间比自己写还长。

也试过共享文档协作,会前建个文档,参会人各自记自己负责的部分。结果会后一看,你写“矿长要求加强通风”,他写“矿长说通风系统要检查”,同一个事记出三个版本。最后还得专人汇总,等于白折腾。

说到底,传统方式解决不了三个核心问题:记不全、理不清、找不着。煤矿安全生产会议的特殊性就在这儿——术语多、信息密、责任重,普通工具根本扛不住。

智能化工具一来,这些麻烦全没了

其实呢,煤矿安全生产会议记录,早就该“智能化”了。

我最近接触到一个叫“听脑AI”的工具,专门针对咱们煤矿场景做了优化。不是简单的录音转文字,而是从开会到出纪要,全程帮你把活儿干了。你把设备往会议室一放,它自己录、自己转、自己分类、自己生成结构化文档,最后直接给你一份能直接用的会议纪要。

听脑AI传送门:https://h5ma.cn/npr

上个月我帮山西一个矿上测试,他们开月度安全生产例会,两小时会议,散会时纪要初稿已经出来了。安全员当场对着屏幕核对,“上周检查的5条隐患,整改责任人、完成时间都写对了”;总工程师翻了翻“技术措施”栏,“2号掘进面支护方案的参数,一个字没差”。当场就定了:“这工具,我们全矿推广!”

这几个核心功能,专门治煤矿会议的“痛点”

听脑AI为啥好用?关键是它把煤矿会议的“特殊需求”吃透了。这几个功能,你一看就知道有多实用:

1. 专业术语“听得懂”,转写准确率能到95%以上

普通转文字工具栽就栽在“听不懂”煤矿术语。听脑AI不一样,它专门用煤矿行业的会议录音、安全规程、技术文档做了训练。

“一通三防”“瓦斯抽采”“煤尘爆炸指数”“顶板来压步距”这些词,它一听就知道是啥;就算有人带方言,比如山西话的“支架”、四川话的“放炮”,也能准确识别。我们测试时故意在会议室开着风扇制造噪音,转写出来的文字照样清晰——它能自动过滤环境杂音,只留人声。

上个月帮河南一个矿测试,他们安全科长说话带浓重口音,普通软件转出来全是乱码,听脑AI转写准确率照样到了92%。科长看完说:“这比我自己记的还准!”

2. 自动分类“理得清”,重点信息不用再手动挑

煤矿会议内容杂,安全隐患、整改措施、技术方案、责任分工全混在一起。传统记录得会后一条条标重点,听脑AI能自动帮你分类。

开会时,它会实时分析内容,把“安全隐患”“整改要求”“责任人”“完成时限”“技术参数”这些关键信息挑出来,分别归到不同栏目里。比如矿长说“3号采煤面下周前必须完成支架阻力检测,由王队长负责”,它会自动把“3号采煤面支架阻力检测”归到“待办事项”,“王队长”标为责任人,“下周前”设为时限。

会后你打开文档,左边是会议全文,右边是分类好的“安全隐患清单”“整改任务表”“技术措施汇总”,一目了然。不用再对着大段文字熬夜挑重点了。

3. 结构化文档“写得快”,格式不用再调

以前整理纪要,最烦的是排版。标题、参会人、会议主题、重点内容、待办事项……每次都得手动调格式。听脑AI直接生成结构化文档,煤矿常用的会议纪要模板它都有。

你提前设置好“月度安全生产例会模板”,包含“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会议主题、上月工作总结、本月工作安排、安全隐患及整改、技术措施讨论、待办事项”这些固定栏目,开会结束后,它自动把内容填进去,连字体、行距都给你调好。

安全员小王说:“以前整理完纪要,还得花半小时调格式,现在直接导出PDF发群里,省事多了!”

4. 实时协作“改得方便”,不怕会后扯皮

煤矿会议经常涉及跨部门协作,比如安全科提隐患,生产科定整改措施,机电科负责设备保障。传统记录会后改起来麻烦,你改你的,我改我的,版本混乱。

听脑AI支持多人实时协作。开会时,参会人扫二维码就能进入文档,谁说话、说了啥,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发现写错了,直接在文档里批注“这里应该是‘瓦斯浓度0.8%’,不是0.5%”;需要补充内容,点“添加备注”就行。

会后生成的纪要,支持在线修改、评论、@责任人。比如安全科@生产科张科长:“2号掘进面整改方案请明天前确认”,张科长点开就能看到,不用再打电话反复说。

5. 全流程覆盖“管得全”,从开会到闭环都能盯

煤矿安全生产会议不是开完就完了,关键是会后整改要闭环。听脑AI能覆盖“会前-会中-会后”全流程,帮你把事管到底。

会前,你可以在系统里预约会议,设置“会议主题”“参会人”“需要记录的重点方向”(比如“重点记录安全隐患整改”),系统会自动提醒参会人。

会中,实时转写、标记重点、多人协作,前面说过了。

会后,除了生成纪要,还能把“待办事项”同步到任务管理系统,自动给责任人发提醒;整改完成后,责任人上传结果,系统会在纪要里标记“已完成”,形成闭环记录。年底审计要查整改情况,直接导出“全年待办事项闭环表”,一目了然。

这几个场景,用了都说“太省心”

光说功能可能没感觉,举几个煤矿常见的会议场景,你就知道这工具多实用了——

场景1:月度安全生产例会,信息再多也不怕漏

月度例会最头疼,参会人多、内容杂,矿长讲目标、总工讲技术、各队组汇报进度,一不留神就漏记。

以前我们矿上的做法是:安排两个文员轮流记,会后两人对着录音核对,经常为“矿长到底说的是‘下周三’还是‘下周五’”吵半天。

用听脑AI后,开会时设备往桌上一放,实时转写投到大屏幕上。谁说话,文字前面就标谁的名字(比如“矿长:三季度要实现零事故目标”)。讲到关键处,参会人可以点屏幕上的“重点”按钮,系统自动标红。

会后15分钟,纪要初稿出来了:“参会人员”自动列全,“上月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汇总了5条,“本月重点任务”分了8项,每条都写着责任人、完成时间。两个文员只需要核对下细节,半小时就能定稿。

场景2:井下隐患排查专题会,整改要求当场落

井下隐患排查会,经常是临时开的。安全员从井下上来,带着一堆问题:“3号采煤面有2处支架变形”“运输巷电缆有破损”“掘进面瓦斯传感器位置不对”,急着定整改方案。

以前拿本子记,记完回去整理,经常忘了“支架变形要换哪种型号”“电缆破损由哪个队组负责”。等把纪要发下去,队组长来问细节,还得翻录音重听。

现在用听脑AI,开会时实时转写,安全员说“3号采煤面支架变形,要用DW28-300/110型单体支柱替换,由李队组负责,明天中午前完成”,系统自动把这段话拆成:隐患(支架变形)、整改措施(换DW28-300/110型单体支柱)、责任人(李队组)、时限(明天中午前),归到“待办事项”栏。

会还没散,李队组组长就收到了系统提醒:“您有新的待办事项:3号采煤面支架更换(明天中午前完成)”。当场就能安排工作,不用等会后再传达。

场景3:新安全规程培训会议,重点内容直接发给没参会的人

新安全规程下来,得开会培训。但井下工人倒班,总有赶不上开会的。以前培训完,得整理一份“重点笔记”,打印出来发给没参会的人,既费纸又容易丢。

用听脑AI后,培训会议全程转写,系统自动把“新规程新增条款”“与旧规程的区别”“违反规程的处罚措施”这些重点内容挑出来,生成“新安全规程培训要点”。没参会的工人扫码就能看,还能在线提问,培训效果好多了。

上个月我们矿上新规程培训,有12个工人在井下没参会,培训完半小时,他们就通过手机看完了要点,还在文档里问了3个问题,安全员在线回复,效率比以前高太多。

场景4:应急演练复盘会,问题和改进措施当场记全

应急演练完开复盘会,时间紧、节奏快,要快速总结“哪里做得好、哪里有问题、下次怎么改进”。以前手写记,经常漏记关键改进措施。

有次我们矿上搞瓦斯泄漏应急演练,复盘会上矿长提了5条改进措施,文员只记了3条,结果下次演练还是老问题。

用听脑AI后,复盘会实时转写,矿长说“下次演练,救护队要提前3分钟到达现场”,系统标为“改进措施”;工程师说“检测仪电池要备足”,也自动归到“改进措施”。会后导出“应急演练复盘报告”,问题、原因、改进措施、责任人写得清清楚楚,下次演练照着改就行。

想试试?按这几步走,准没错

智能化工具虽好,但也不能直接拿来就用。煤矿有自己的特殊性,得按步骤来,才能用得顺。

第一步:先整理“自己矿上的词”

每个矿都有自己常用的术语、人名、地名。比如有的矿叫“综采一队”,有的叫“采煤一区”;有的工程师习惯说“老顶”,有的说“基本顶”。

先用一周时间,让办公室把矿上常用的“术语库”整理出来:安全术语(如“一通三防”“三违”)、队组名称(如“掘进一队”“机电队”)、人名职务(如“张矿长”“李工程师”)、地点名称(如“2号回风巷”“中央变电所”)。整理好导入听脑AI,它就知道你们矿上的“黑话”了,转写准确率会更高。

第二步:挑个“小会”先试点

别一上来就用在重要的月度例会,先挑个简单的小会试试水,比如周安全碰头会。参会人少、内容简单,用一次就能摸清楚怎么操作:怎么连设备、怎么设置重点标记、怎么导出文档。

试点完了,让参会人提意见:“转写速度能不能再快点?”“分类能不能再加个‘设备采购’栏?”根据意见调整设置,等用顺了,再推广到月度会、专题会。

第三步:教大家“怎么用好工具”

工具再好,没人会用也白搭。组织个1小时培训,教大家基本操作:参会人怎么扫码进文档、怎么标记重点、怎么@责任人;文员怎么导出纪要、怎么同步待办事项;队组长怎么查看自己的任务。

重点教安全员和办公室文员——他们是用得最多的人。比如教安全员:“开会时听到‘隐患’‘整改’这类词,点一下屏幕上的‘重点’按钮,会后这些内容会自动汇总到‘安全隐患清单’里。”

第四步:别忘了“数据安全”

煤矿数据敏感,会议记录涉及安全生产信息,不能随便泄露。选工具时一定要问清楚:数据存在哪里?能不能本地部署?有没有加密措施?

听脑AI支持“本地服务器部署”,所有录音、文字都存在矿上自己的服务器里,不上传到公网,安全性有保障。

用了三个月,我们矿上的变化真不小

我们矿上从今年3月开始用听脑AI,到现在三个月,变化看得见:

效率:整理纪要时间从3小时降到15分钟

以前一场2小时的会,整理纪要平均要3小时(听录音1.5小时+打字1小时+排版0.5小时)。现在15分钟出初稿,文员核对修改最多半小时,总耗时不到以前的1/4。

准确率:信息遗漏率从20%降到3%以下

以前手写或普通转写,信息遗漏率至少20%(不是漏责任人,就是漏时限)。上个月统计,用听脑AI后,纪要出错或遗漏的情况只有3次,漏记率降到3%以下。

协作:跨部门沟通时间减少40%

以前会后传达任务、核对细节,打电话、发微信来回折腾,平均每次会议要花2小时沟通。现在待办事项直接@责任人,系统自动提醒,沟通时间减少40%,队组长都说“不用再反复问了”。

闭环:隐患整改完成率从60%提到90%

以前隐患整改靠“嘴说”,完成没完成全凭自觉,年底统计整改完成率才60%。现在系统跟踪待办事项,到期没完成自动提醒,上个月整改完成率已经到了90%。

写在最后:智能化,不只是“省时间”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工具就是帮着省时间。用了才发现,它解决的不只是效率问题,更是“责任”问题。

煤矿安全生产,最怕“说不清、道不明”。会议记录清清楚楚,谁提的隐患、谁的责任、什么时候整改,白纸黑字写着,出了问题有据可查;整改闭环有记录,年底审计、上级检查,拿出来就能用。对咱们职场人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权益保护”——不用再为漏记、错记背锅了。

现在煤矿都在搞智能化改造,井下设备、安全监控早就智能了,办公会议记录也该跟上。用对工具,把自己从繁琐的记录、整理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更多精力盯着安全生产的关键事。

下次开会,你要是还在埋头苦记,不妨试试智能化工具——可能你会发现,原来会议记录,真的可以不用熬夜整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煤矿安全生产办公会议记录终于不用再熬夜整理了!,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