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买过一盆多肉,是最普通的那种胧月。花市老板说“干透浇透”,我便在手机里设了闹钟,严格按三天一次的频率浇水。后来发现叶片发皱,又疑心是水少了,改成一天一次。没过两周,根烂了大半,叶片软塌塌地垂着,像被雨打蔫的纸片。
楼下花店的阿姨来收快递,看见我蹲在窗台边拨弄多肉,直摆手:“你这哪是养花,是给它上刑呢。天热了它要歇着,水多了烂根;天凉了它要长,缺水了皱叶。你别管它几天该喝水,看看土干没干,叶子精神不精神,不就知道了?”
我把烂根剪掉,换了透气的沙土,放在窗边能晒着点太阳又不直晒的地方。之后没再设闹钟,想起了就去摸摸盆土,干得结块了才浇点水。过了一个月,竟从老叶底下冒出圈新绿,嫩得像刚剥壳的豌豆。
这让我想起前年冬天的事。朋友要去南方工作,我想写封信给她,从立冬写到小雪,改了七八遍。总觉得开头太淡,中间缺了点意思,结尾又不够暖,最后信纸攒了半抽屉,她走的时候,我只塞给她一包老家的花生。
今年春天收到她的包裹,里面有袋桂花糖,附了张便签:“记得你说过小时候总偷奶奶腌的桂花糖,这边菜市场有卖,甜得很正。上次你塞的花生,我带到办公室,分给同事,都说有土腥气,我倒觉得香,比超市买的脆。”
我坐在窗边剥桂花糖,阳光落在手背上,暖融融的。突然明白,那些没写出来的话,其实早藏在花生壳里;就像那盆多肉,不需要我算着日子浇水,它自会在合适的时候,长出新的枝叶。
人好像总这样,容易攥着些执念不放。想把花养得按自己的心意长,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想把日子过成提前画好的格子。可生活哪是描红本,哪能字字都落在框里?就像走路时踩不准地砖缝,吃饭时夹菜掉了颗米粒,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偏要揪着不放,反倒把自己逼得慌。
前几天整理书架,翻到去年没看完的书,夹着片银杏叶,是秋天在公园捡的。当时想等有空了好好压平,夹进书里做书签,后来忙起来忘了,叶子自己在书页里蜷成好看的弧度,边缘带点焦黄,倒比刻意压平的更有味道。
原来很多事都像那盆多肉,那封没写完的信,那片银杏叶。不用攥着执念去赶时间、去凑完美,允许它有自己的节奏——该蔫的时候蔫,该长的时候长;该说的时候说,该藏的时候藏。水到渠成的事,从来不是拧着劲催出来的,是顺着时节,借着风气,自然而然就成了。
就像现在,窗外的风吹得窗帘轻轻晃,桌上的桂花糖甜丝丝的,那盆胧月又抽出片新叶。日子没按什么既定的剧本走,却在这些松松快快的瞬间里,长出了温柔的形状。- ̗̀(๑ᵔ⌔ᵔ๑)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窗台上的多肉与未写完的信,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