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模板

汝窑研究文献综述(标型学基准)

 

关于汝窑的研究文献,小编粗略梳理出如下一些核心著作和研究成果。近年民藏热中“汝窑”依然是重点,也是爱好者的热门领域,当然也是制假售假的重灾区。小编要特别强调的是:绝大部分“汝窑”经不住眼学的第一道关,一些仿品(新仿、老仿)也能经由科学检测手段做出较准确的界定。小编也坚信:真汝窑民藏有,但必须严肃认真地参照现有考古成果和文献学成果,任何认识都必须建基于此。

大英博物馆藏汝窑

一、核心研究专著

《汝窑的发现》

作者:汪庆正、范冬青、周丽丽

出版信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内容:首次系统梳理汝窑遗址的发现过程,附有“传世汝窑器一览表”,列出65件传世汝窑瓷器,并详细标注收藏单位、工艺特点等。该书通过实物与窑址的对比,确认宝丰清凉寺为汝官窑遗址。

《宝丰清凉寺汝窑》

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信息:大象出版社,2008年

内容:基于30余年的考古发掘成果,系统整理汝窑窑址的地层、遗迹、遗物,提出传世汝窑瓷器数量为74件,并附详细器型分类及科学分析数据。

《汝窑和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信息:科学出版社,2009

内容:基于汝窑和张公巷窑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器型与工艺等比较性的整理,对于收藏爱好者有重要参考意义。

《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

编者:故宫博物院

出版信息:2015年

内容:收录故宫博物院藏汝窑瓷器90件,结合窑址出土标本对比研究,重新统计全球传世汝瓷数量为93件,涵盖器型、釉色、工艺等综合分析。

上海博物馆藏汝窑

二、重要考古报告与学术论文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孙新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详述窑址地层、遗迹(窑炉、作坊等)及出土遗物,下编结合科学测试分析汝瓷胎釉成分、烧成温度(约1235℃)及与钧窑、官窑的差异。提出汝窑烧造年代可追溯至宋神宗元丰年间,鼎盛于哲宗、徽宗时期。

《中国陶瓷史》

编者:中国硅酸盐学会

出版信息:文物出版社,1982年

内容:指出汝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窑口,不足百件,并分析其工艺特征与历史地位。

《汝窑为魁——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出土文物展》

编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容:结合2016年最新考古成果,展示仿青铜器素烧器、“类汝瓷”等新发现,扩展对汝窑文化内涵的认识。

三、重要学术论文与文献

《钧汝二窑摭遗》

作者:叶喆民(1985年)

发表平台: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

贡献:首次提出宝丰清凉寺窑址可能是汝窑遗址的关键线索,推动后续考古调查。

《汝窑瓷器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郑州大学等

内容:通过中子活化分析、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等技术,揭示汝瓷胎釉化学组成及玛瑙入釉的呈色机理。

历史文献记载

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皇室收藏汝窑瓷器,如张俊进献汝瓷16件。

清代《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录雍正时期清宫藏汝瓷31件,反映其珍稀性。

四、研究机构与学者贡献

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主持汝窑遗址发掘,提出“汝窑贡窑性质”学说。

叶喆民:中央工艺美院教授,最早通过瓷片化验数据关联清凉寺与汝窑。

陈万里:1950年代首次调查清凉寺窑址,奠定汝窑考古基础。

五、延伸阅读建议

《中国汝窑志》:系统梳理汝窑历史、工艺及文化影响。

《汝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收录全球学者对汝窑年代、工艺的新观点。

另,汝窑科普类出版物众多,暂未编入;

亦可访问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机构的数字资源库;

或参考《文物》《考古》等期刊的专题论文。

大英博物馆汝窑藏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汝窑研究文献综述(标型学基准),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