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之后,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养孩子这件事,就像在茫茫大海中驾船航行,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尤其是妈妈们,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像上了弦的发条,开启了永不停歇的操心模式。每天围绕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团团转,“作业写完了吗”“洗手了再吃饭”“早点睡觉别熬夜”这些话,就像口头禅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可孩子们呢,常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还会不耐烦地顶嘴。难道我们这些妈妈的苦心,就只能换来孩子的反感吗?怎样才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咱们也能少操点心呢?
我有个朋友,她曾经就是典型的唠叨妈妈。每天家里就像她的“独角戏舞台”,她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写作业时,她在旁边不停地念叨:“坐直了,眼睛离书本远点,认真点,别粗心大意。”可孩子呢,就像被施了定身咒,眼神呆滞地盯着书本,心思早就飘到了九霄云外。她给孩子讲礼貌待人的道理,孩子表面上点头,可一转身就和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闹得不可开交。她着急忙慌地催孩子上学别迟到,孩子却像蜗牛一样,慢条斯理地收拾书包,完全不把她的话当回事。
后来她了解到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才恍然大悟。这就好比我们吃美食,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孩子听那些唠叨的话听多了,自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据相关机构研究,6岁以上的孩子,对父母命令式唠叨的有效接收率还不到20%,而通过间接沟通传递的信息,接收率能达到70%以上。长期被唠叨的孩子,要么变得胆小懦弱,缺乏主见;要么就叛逆倔强,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朋友开始反思,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僵局呢?她发现孩子特别爱听故事。于是,她和老公开始在孩子面前“演戏”。有一次,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她和老公故意在客厅大声“闲聊”。她绘声绘色地说:“今天我听同事说,他们公司有个年轻人,因为和同事在办公室发生了点小冲突,动了手,结果被公司严肃处理,晋升的机会都泡汤了。”孩子原本在房间里玩,听到这番话,立刻像一只好奇的小猫咪,轻手轻脚地走到客厅门口,竖起耳朵偷听。听到关键处,忍不住跑出来问道:“后来呢?他就这么倒霉啊?”朋友和老公相视一笑,继续添油加醋地讲述着后果的严重性。孩子听了,低着头,若有所思。没过几天,孩子主动跟她说,已经向那个同学道歉了。
还有一次,孩子叛逆得厉害,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玩,作业也不写。朋友没有像往常一样发火,而是坐到孩子旁边,温和地说:“宝贝,妈妈小时候也特别爱看漫画书,一看就停不下来,结果有一次考试考得特别差,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孩子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有了一丝好奇。朋友接着说:“游戏确实很有吸引力,就像妈妈当年对漫画书的痴迷一样。咱们来定个规则好不好?先把作业完成,然后痛痛快快地玩半小时游戏,妈妈和你互相监督。”孩子想了想,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孩子渐渐养成了先完成作业再娱乐的好习惯。
陪孩子写作业时,朋友也不再焦虑。孩子遇到不会的数学题,她假装苦恼地说:“哎呀,这道题好像有点难,妈妈小时候对这种题也很头疼呢。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吧。”她故意算错一些简单的口算题,孩子发现后,兴奋地说:“妈妈,你算错啦,应该是这样算的。”然后耐心地给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自信心。
朋友还学会了当众夸赞孩子。有一次家庭聚会,她当着所有亲戚的面说:“我家宝贝最近特别懂事,主动帮我做家务,还会自己整理房间呢。”孩子听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从那以后,变得更加勤快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朋友家的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变得懂事又自律,主动学习,积极做家务,还懂得关心家人。朋友也从那个整天唠叨、愁眉苦脸的妈妈,变成了孩子眼中温柔智慧的好妈妈。家里再也没有了争吵和哭闹,充满了欢声笑语。
养孩子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拉着孩子往前跑,而要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导游,用巧妙的方法引导他们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不能用唠叨的枷锁束缚孩子,而要用理解和爱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就像春天的微风,轻轻拂过,就能唤醒沉睡的花朵。让我们都学会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演技派”,用爱和智慧陪伴他们茁壮成长,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篇章!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戒掉唠叨,“演技派”妈妈的育儿逆袭秘籍!,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