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 侯环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诗作:
归经鹊华二山间即目
王士禛
山海作经首鹊山,招摇之桂生其间。
丽麂之水出其下,祝余四照花斓斒。
今此鹊山勿乃是,越人陈迹谁追攀。
泺水南来纡且直,罗生夹岸蘅芜菅。
隔水正望华不注,疑临玉镜窥烟鬟。
是耶非耶看不定,尹邢双照蛾眉弯。
被山㻬琈不收拾,黄如蒸栗丹砂殷。
七十二闸远钩带,如棋布子交回环。
柳花满树绿于染,杏花点地红斑斑。
始知今日已寒食,泼火小雨回天悭。
濯缨湖亭好烟景,春波澹沲清心颜。
回首却望卫河北,风沙莽荡连雄关。
书影:《归经鹊华二山间即目》
作者简介: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清初济南府新城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诗风清秀圆润,蕴藉委婉。论诗创立“神韵”说,反对以议论、学问为诗。生前负有盛名,门生甚众,影响很大,为清初诗坛领袖。著作甚丰,有《带经堂全集》等。今人袁世硕先生主编《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
注释:
山海作经首鹊山:《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部族、物产、草木、鸟兽、风俗等。而鹊山则出自《山海经》第一卷《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越人:战国时济南名医扁鹊。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济南市长清区)人。学医于长桑君。精通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疾病的诊治。医术绝妙名闻天下。济南鹊山,因扁鹊炼丹于此,故称。一说每岁七、八月乌鹊翔集,故名。
被山: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被山缘谷”。
㻬琈:美玉之名。
蒸栗:美玉的纹理色彩。郭璞《西山经注》:“王子灵符应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割肪,黑如淳漆,玉之符采也。”
七十二闸:王士禛《北征日记》:“齐城东门外,历泉水合南山诸水,经华不注东流入小清河,旧设七十二闸。”
棋布:于钦《会波楼记略》:济南泉水“棋布星流……汇于水门。”
点地:岑参《喜韩尊相过》:“桃花点地红斑班”。
泼火:唐彦谦《上巳寄韩公诗》:“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天悭:古人谓天的悭吝。陆游《正月二十六日夜得雨》:“东风吹雨破天悭,行圃归来胜解颜。”
王士禛画像
赏析:
名士与名山水,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济南东北隅的名山鹊山与华不注山,二山隔水相望,美若“大孤小孤”,历来有“鹊华秋色”“鹊华烟雨”等美称,然而,大多数人们不知,鹊华二山还有一个最为香艳的称谓:双夫人山。它的发明者,便是三百年前的清初济南名士、国内诗坛盟主王士禛王渔洋先生。
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三月,王士禛由北京归里(济南府新城县),路过济南,行经鹊华二山之间,眼见二山与水中美景,慷慨而为此诗。
下面我们读诗。
山海作经首鹊山,招摇之桂生其间。
丽麂之水出其下,祝余四照花斓斒。
诗的首四句,诗人写自己因行经济南之鹊山、华山之间,自然联想到《山海经》中的鹊山景致,二者都甚是美艳,而且后者美丽中不乏怪异。此种开端,看似轻松随意,信手拈来,却彰显了鹊山的名声与地位。
今此鹊山勿乃是,越人陈迹谁追攀。
果不其然,诗人接下来说,济南的鹊山虽说不是《山海经》的鹊山,然而它是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的,只是当年扁鹊的陈迹茫茫,今天不知到何处追寻了。
泺水南来纡且直,罗生夹岸蘅芜菅。
此句写泺水的走势与水边景致。发源于趵突泉的泺水并非是奔流直泻入海的,而是先北后东,在济南境内“纡且直”地先是到达华不注山下,此时两岸植物繁茂,红花绿树,水草含香。蘅芜菅,据《中山经》:水草而香者,多生于洞庭与吴林。
隔水正望华不注,疑临玉镜窥烟鬟。
是耶非耶看不定,尹邢双照蛾眉弯。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此四句乃是全诗最为出彩的华彩段落。王士禛在其同时写作的《北征日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康熙戊辰三月初四日,马寨行二十里,望见鹊山,顷之望见华不注山,二山空青缥缈,如尹邢相照,济水间之。”
下面,笔者不惜词费,特依据此段文字将本诗的四句诗意阐述于后:
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四日,王士禛行经鹊华二山之间,南来的济水将两座山的山影倒映在水中,犹如古代美女在头上或额旁梳成美丽的环形发式——环形髻。王士禛看后,大为动情,如此美的景致,拿什么来表述它呢?突然间一个奇思妙喻便在心中产生。他蓦然想到一个天下最美的比喻和拟人:尹、邢。原来“尹邢”是汉武帝最美丽也最宠幸的两个妃子尹夫人、邢夫人的并称,美不胜收的鹊华倒影呀,就像尹、邢二位夫人双双在明镜中照着她们美丽的蛾眉一般。
然而,其间不同的是,因担心二位美人见面后由于彼此美貌而互生嫉妒,所以汉武帝有诏,令二人不得相见,这就是成语“尹邢避面”的来历。(参见《汉书·外戚世家》)而美丽的鹊华二山却能天天在一起相互映衬展现美姿,更是美不胜收了。
被山㻬琈不收拾,黄如蒸栗丹砂殷。
七十二闸远钩带,如棋布子交回环。
今日华不注 王琴摄影
此四句,前两句写鹊华两山之近景;是说两山不用修饰,其色泽、符采、质地便如同美玉一般艳丽、温润。后两句,写济南泉水之运势。正如元代于钦《会波楼记略》所言:“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有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涛喷珠跃,金霏碧渟,韵琴筑而味肪醴,不殚品状。在邑者潴市之半,在郭者环城之三,棋布星流,走城北陬,汇于水门,东流为泺,并入汶,过于时,入于海,可概见矣。”
柳花满树绿于染,杏花点地红斑斑。
始知今日已寒食,泼火小雨回天悭。
此四句,写王士禛外出已久,岁月忽忽,他甚至忘记今日已经是寒食节了,眼见得济南雨中柳绿杏红,风光可爱,始有岁月之感悟也。
濯缨湖亭好烟景,春波澹沲清心颜。
回首却望卫河北,风沙莽荡连雄关。
前两句,再写鹊山旁边烟雨迷离、令人心旷神怡之景致。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诗人写北望京都,有千里神驰之意在。清代王士禛研究大家伊应鼎说:本诗“通体明丽,得此雄浑之语作收煞,顿然改观。此是诗中风骨所在也。”
余霞成绮,此之谓也。
写作之启示:
启示有二。
其一,艺术的真谛不是复制与模仿,而是创造与创新
像王士禛这样创造出一个“尹邢双照蛾眉弯”的全新的鹊华二山的意象,乃是诗艺最高价值的展现。本诗写来洋洋洒洒,大气磅礴,自古以来,吟咏华山的诗文数不胜数。有清一代,写华山诗数量最多且质量最高的诗人,当数诗坛盟主王士禛。此奇思妙喻一经出现,立即在诗坛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时赞赏者、仿效者颇不乏其人。如龙岭在《拟题赵松雪〈鹊华秋色〉图》中吟道:“就中两峰最兀峙,尹邢欲斗双蛾眉。”又如王初桐在《携大晋、大仪登华不注绝顶》中:“俨如尹邢俦,窥镜新钗珥”;王德容《望华不注》:“更有鹊山共烟雨,尹邢对处恰相宜”;陈永修《游华不注六言》六首之五:“比如妆淡浓抹,应笑妒生尹邢”等。学者、诗人王培荀则在《乡园忆旧录》中说:“鹊、华二山在城北,华独高秀,《水经注》以为‘虎牙刺天’,李太白拟之‘青芙蓉’,皆妙于形容。渔阳自北来,望见鹊、华,比之尹、邢。二山平地拔起,如英雄不阶尺土,尤为奇也。”
书影:侯环著《千年一梦水中山·华不注》
其二,创新基于深厚的艺术功力
王士禛此喻,显然受到北魏山水大家郦道元写华不注“青崖翠发、望同点黛”的深刻影响,此外,更来源于他对于诗歌叙事的天下把握。比如,诗中的“是耶非耶看不定”,对此,古代不少论者与王士禛研究者感到此句“迷离不测”,使人“几入迷魂阵中”。(见《渔洋精华录汇评》中伊应鼎、何焯、梁章钜所评)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高明的转折句,因为,“双夫人山”是在诗人的观感、意识中实现的,诗作的主人公只能在恍惚之中,在“是又不是”之间的想像与“看不定”之中,才能见出“双夫人”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这不惟是山河的外貌、更是人的主观情思使然,而且,后者才是“成像”的关键因素之所在,于是,一句“是耶非耶看不定”,使得诗人的叙事由实入虚,为托出“双夫人山”的美丽意象奠定了合理的、可信的基础,从而造就出至为完美的诗的意境。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王士禛作为济南“郡人”对于家乡山水的一片深情,寄语济南人:“双夫人山”的妙喻,应该在济南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丨“双夫人山”,三百年前鹊华二山的最美艳称:王士禛《归经鹊华二山间即目》诗赏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