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诗经·周南》?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会面貌。
内容包含: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祀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诗歌,只有“二南”涉及江汉地区。
《周南》,周公治下南方地区的民歌。周公、召伯分陕而治,周公营建成周(洛邑),常年在此理政,统治东方诸侯。
陕,古地名,是河南与陕西的分界线。
周南地区,便是黄河以南(洛阳以南),包含汝河,直到江汉地区,即河南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用今天的城市表示:平顶山市、南阳、襄阳、荆门、荆州等地。
二、《关雎》的历史背景:
周康王时,“成康之治”已到晚期,国家开始矛盾不断。一天早朝,周康王居然没有起床参加。国家正是解决难题之际,一国之君却在睡懒觉,这是很大的问题。
古时人们会把君王晚起的原因,怪罪于他身边的宾妃,说她无德。从百姓到君王,妇人皆有晨催之职。例如:《郑风·女曰鸡鸣》里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而君王身边的妃子,要在每个黎明“夫人鸣璜,行步成声”,用叮叮当当、细细密密的珠翠之声唤醒君王。如果“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那可是亡国之相。
为此,康王后非常懊恼,决定要在众多的宾妃、宫女当中挑选“窈窕淑女”,以辅佐、匡正君王。
三、《关雎》的主旨: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读了《毛诗序》我们能才能明白,后妃之德是什么?是王后,不妒忌,选取贤良淑德的妃子,辅佐、匡正君王。忧国以匡君,这是王后选妃的目的。妃子要修养自身德行,配合王后,共同“治君”,以“治君”,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好女人是一座学校。妇“治”夫,是家风之始,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关雎》实际讲了儒家的修齐治平,只不过其中修齐治平的不是君子,而是后妃。
四、《关雎》的大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一章,以雎鸠鸟在水边鸣叫求偶起兴,引出贤良淑德的女子,是君王的嘉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第二章,王后为了选取有德行的妃子,准备举办一场祭祀活动(采摘荇菜,是先秦祭祀活动中,女子的职责)。通过宾妃、宫女对祭祀礼仪的掌握程度,来判断谁更适合侍君。如:《豳风·伐柯》中: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士大夫中,也将知书达礼,当作娶妻的标准。
流之,表示王后在祭祀中,观察宾妃、宫女们的表现,不知道选谁好。为了选妃的事情,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即《毛诗序》中说的:忧在进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第三章,采之,表示王后经过彻夜思考,初步挑选了几个适合的宾妃。然后又举办一场小型宴会,在琴瑟声中,王后开始贴近并熟悉这几位宾妃。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四章,芼之,芼,朱熹《诗集传》训为:熟而荐之。王后,通过谈话、考察,已经熟悉了几位宾妃的德行,准备把这几位贤良淑德的妃子,举荐给君王。钟鼓,是有君王出场的重大场面。在王后和众位“窈窕淑女”的辅佐下,君王励精图治,国家政治清明,演唱国乐以庆贺。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是最终喜庆的场面,虽然君王身边后妃一大堆,但是却不是宣淫,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所以乐而不淫。
哀,是王后的:哀窈窕,思贤才,忧在进贤。虽然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终究通过祭祀、宴会、谈话、考察,选取了贤良淑德的妃子。而不是沉浸在哀与忧当中,无法自拔,不能前进,故不伤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南·关雎》后妃之德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