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交礼仪

韩国的餐桌礼仪是怎么来的?

 

自古以来,东西方对于“礼仪”的看法都不太一样,然而,双方在众多的“观念差别”中也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比如东西方都高度重视餐桌上的礼仪。无论是餐前准备、餐具选择,还是进食规则,东西方都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标准。数千年来,二者的餐桌礼仪虽然互有借鉴,但都骄傲地保持着自己的特点,维护着古老的传统。

韩国饮食

19世纪末,韩国被迫脱离了清帝国的属国身份,开始睁眼看世界,在经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冲击后,韩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其中,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韩国餐桌礼仪的演变。现代韩国的餐桌礼仪形成时间并不长,但很有特色,可以说是在东方餐桌“礼节”的基础上,嫁接了西方的用餐“仪式”。

东方餐桌“礼节”的来源

东方或者说东亚的餐桌“礼节”,并不是孤立的规则,而是整个“礼”价值观的一个分支。礼制形成于中国周朝,最终经由孔子完善并形成体系。孔子的儒家学说,为东亚的饮食礼节建立了最初的范式。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中就有一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提纲挈领般规定了餐桌礼节的地位,在儒家价值观中,人与人之间的礼节是从吃、喝开始的。

孔子本人就是餐桌礼节的实践者,他用餐时基本不说话,也不吃切得不整齐的食物;饮酒时让长辈先喝,然后自己才举杯;此外,孔子的餐桌礼节还考虑了感情因素,如果相识的人家中有丧礼,那么自己必须怀着悲戚的心情挨饿,不能饱食。

孔子

儒家的饮食礼节出自“礼”,所以遵循等级制,正如《论语》中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家认为,“应然”与“实然”对应,就是好的,就是顺其自然。所以,德高望重的人(官职高的人),不仅应当优先享用食物,还要享用最好的食品。在社会中的用餐场合,要依据官职大小,将菜品数量与菜品质量分出等级,座位也依官职大小排序,将这一套礼节带入到家中,要根据年龄和辈分的差别分配不同的待遇。

中国的这套用餐礼节,比西方早了将近两千年,所以法国年鉴学派代表,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曾说:十五世纪以前,坐在餐桌前,使用陶瓷餐具,并用刀和筷子进餐的文明人只有中国人。并盛赞中国人是在餐桌上最干净的群体。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朝鲜半岛的读书人自古接受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中国的餐桌礼节。朝鲜士大夫都是儒生出身,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始终遵循孔子建立的各项典章制度。18世纪末,朝鲜贵族李德懋编撰了《士小节》一书,详细地记载了士大夫、女性,以及儿童应具备的餐桌礼节。

这本书本来只在知识分子间流传,19世纪后,由于朝鲜印刷业的发达,这本小册子散落到民间,成了所有朝鲜人学习餐桌礼节的“课本”,书中记述的儒家餐桌礼节,也就成了每个朝鲜人“天生”的习惯,以至于韩国建立后,这套餐桌礼节仍然通行整个国家。不过,由于韩国近代受各种外来文化影响,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宣传,韩国人尝试着对用餐礼仪进行了一些改进,逐渐将西方的用餐“仪式”加入了东方的餐桌“礼节”中。

西方的用餐“仪式”

西方的用餐“仪式”,经过影视作品的不断渲染,仿佛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实掐指一算,这套近乎繁琐的仪式,其实只有600年历史。十五世纪时,欧洲贵族仍然直接用手抓取食物,可想而知,老百姓更加没有什么用餐仪式。后来一群意大利贵族率先用起了叉子,然而一些天主教士却批评这种做法不够“天然”。使整个欧洲开始尝试使用餐具的人,是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他在《论儿童教养》(De civilitate morum puerilium)中斥责“将手指伸进装有酱汁的盘子”的行为,认为用手吃饭是可耻的,要有教养地进食“应当用刀叉取食”。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伊拉斯谟主张的刀叉进食法,经过200年的漫长练习,终于在十六世纪成为一种习惯,欧洲贵族逐渐开始用刀叉进食,然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心甘情愿借助“工具”来吃饭,直到1750年左右,个人刀叉才最终成为了西方餐桌上的必备道具,典型代表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他和一众贵族为了显示身份的高贵和行为的优雅,用餐时会使用刀、叉、汤匙和餐巾。

刀、叉用来切面包和肉类,汤匙则用来喝汤,而餐巾是铺在大腿上,以防食物残渣弄脏衣物。德国社会学家诺博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认为使用刀叉、汤匙和餐巾等一系列“仪式性”的工具,是一个“文明化过程”(civilizing process)。也就是说,贵族们先是认识到用手抓取食物很不优雅,是一种“不文明”的野蛮行为,于是不再用手抓食物,改用起叉子。“羞耻感”是西方餐桌仪式的来源。

西式餐具

另一位德国思想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思考得更深刻,他认为欧洲贵族将餐桌仪式设计为社会规范,是为了压制泛滥的个人主义倾向。他认为人类进食和饮水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原始的欲望。贵族们希望借助餐桌仪式,用社会化的规则来控制个人主义的欲望,社会就能获得稳定。因此西方社会大力宣传用餐仪式,想以此来降低社会管理难度,提高安定程度。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崛起,韩国无法忽视这股舆论的大潮,于是,西方的用餐仪式就进入了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西式宴会

韩国东西方合璧的餐桌礼仪

吃饭时的餐桌礼仪,是由一套价值观的“礼节”和实践层面的“仪式”所构成,韩国的现代餐桌礼仪,正是在东方“礼节”基础上,嫁接西方“仪式”的一种混合体。

现代韩国人吃饭时,会脱下鞋子,盘腿坐在低矮的交子桌前,这种桌子是韩国传统的方形餐桌,高度较低,尺寸多变,有供一人独食的小桌,也有供十人共餐的大桌。韩国人开饭时,会一下将所有食物摆上桌,菜和汤用仿瓷的碟子和碗盛放,米饭则用不锈钢碗盛放,主要餐具是不锈钢筷子和汤匙。

典型的韩餐

从餐桌礼节上来说,韩国更多地还是遵循东方的传统,有严格的“等级制”和“事大原则”。吃什么、做什么,都以老人和长辈为准,开饭时,也是由老人和长辈先食用,他们拿起筷子,晚辈才能拿筷子,相应的,老人和长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放下筷子。另外,除了米饭和汤之外,所有菜由同桌的人共餐,这也是继承数百年前的儒生“分餐制”,古代朝鲜人吃饭时,会使用只供一人使用的小桌子,上面放着米饭、汤和菜,每个人吃自己桌上的食物。韩国人吃饭时讲究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响声,尽量不谈论太正式的话题,这是出于对长辈的尊重,毕竟在东亚文化环境中,正式话题太过庄严,与用餐时的轻松环境相悖。

大型交子桌

从餐桌仪式上来说,韩国更多地学习了西方的规矩,比如中国和日本在进餐时,讲究手拿碗,不能让粮食洒出去,然而西方却不允许手拿餐盘,韩国也一样,忌讳手拿碗,所以吃饭时,左手都会放在餐桌之下,绝对不动碗。

中国的饮食不讲究进食顺序,对于筷子的使用也没有过多要求,西方却有着严格的进餐顺序,对于刀叉的使用也有规定,韩国也学习了这一点。韩国人进餐时,右手先拿汤匙喝汤,然后吃一口米饭,将这个“喝—吃”循环两次之后,才能开始吃其他东西。

此外,汤匙在韩国餐桌上的地位比筷子重要,就像西方餐桌上叉子比餐刀更重要一样。与负责盛汤、捞汤、盛饭的汤匙相比,韩国筷子的功能单一,只负责夹菜。即便汤碗中的菜根本无法用汤匙捞起,也不能用筷子。与西方摆放餐具的规矩一样,韩国筷子在不夹菜时也有固定放置方法,要放在右手边的桌子上,两根筷子对齐,筷身大部分放在桌上,小部分露在桌外,方便再次拿起使用。

韩国家庭晚餐

总的来说,韩国人保持着东方“尊老”“事大”的餐桌“礼节”,同时他们也接受了西方繁琐而井井有条的餐桌“仪式”。

韩国餐桌礼仪的意义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说:“改变饮食习惯(food habits)比改变信仰更困难。”然而,韩国人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中,走过了被殖民、战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获得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历史经验,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改变餐桌礼仪。

其实,餐桌礼仪的变化,显示了韩国夹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一种观望态度,不可否认,改变上千年的饮食方式,肯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但从韩国的角度看,主动求变,更多的还是希望与主流价值体系产生互动,保持本国文明的活力和开放性。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国的餐桌礼仪是怎么来的?,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