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演讲稿

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稿:三米,两米,一米,让我慢慢走近你

 

(全文约1770字)

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做班主任这些年最深刻的体会 —— 教育其实是一场 “慢慢走近” 的旅程。就像与人相处,从三米外的观察,到两米内的交流,再到一米间的共情,每一步都藏着理解与尊重。学生不是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看见的生命,只有耐着性子一步步靠近,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

一、三米之外:用观察读懂 “未说出口的话”

刚接手新班级时,我总喜欢站在教室后门三米外的走廊上观察。那里能看到最真实的课堂状态:谁会在小组讨论时默默低头,谁会在回答问题前攥紧拳头,谁会在课间望着窗外发呆。这些细节比成绩单更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什么。

有个男孩总在数学课上画画,作业本上满是涂鸦。起初我以为是调皮,直到某天看到他把函数图像画成了飞翔的翅膀 —— 原来他不是不听课,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后来我找他聊天,提议 “用漫画讲数学题”,他眼睛一亮,那本曾被我批评的作业本,成了全班传阅的 “解题漫画集”。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观察,就没有教育。” 三米之外的距离,给了学生安全感,也给了我发现的机会。我们不必急于纠正 “异常”,不妨先做个耐心的观察者:那个总迟到的女孩,是不是家里有难处?那个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的男孩,是不是曾受过嘲笑?看得见行为背后的原因,教育才有温度。

二、两米之内:用倾听架起 “双向的桥梁”

当观察让我大致了解学生后,我会主动走进两米内的距离 —— 不是站在讲台俯视,而是坐在课桌旁平视。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 “我说”,而是 “我听”。

我在班里设了个 “悄悄话信箱”,但更有效的是 “课间十分钟聊天”。有个女孩连续几天作业本上都有泪痕,我没在班上询问,只是在她整理书包时,随口说:“我小时候被老师批评,也会偷偷哭鼻子。” 她愣了愣,突然说:“老师,我爸妈吵架了。” 那天我们站在走廊上聊了很久,没有说教,只是听她讲。后来她在作文里写:“原来老师也有过难过的时候。”

倾听的秘诀,是 “把自己放进去”。当学生说 “我不想学英语” 时,别急着反驳,试试说 “我上学时也觉得语法很难”;当他们抱怨 “作业太多” 时,别说 “别人都能做完”,不如问 “哪科最让你头疼”。两米的距离,是平等的距离,只有让学生觉得 “你懂我”,他们才愿意听你说。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的:“真诚的理解,比任何技巧都更有力量。”

三、一米之间:用共情成为 “同行的伙伴”

教育最美的状态,是和学生站在一米之内,并肩看同一个方向。这时候我们不再是 “管理者”,而是 “同行者”,一起面对问题,一起寻找答案。

去年运动会,我们班接力赛掉棒,得了最后一名。孩子们垂头丧气,我没说 “下次努力”,而是买了冰棍,和他们坐在操场边复盘:“第四棒接棒时,我看到你俩手都在抖 —— 其实我上学时也掉过棒,晚上偷偷哭了半宿。” 有个男孩突然说:“老师,我们下次练接棒到天黑!” 后来他们真的每天放学后留下来练习,不是为了名次,而是为了 “一起赢一次”。

一米之内的共情,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 “和你一起面对”。学生考试失利时,别说 “没关系”,不如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他们犯了错时,别急着批评,先问 “你需要我帮什么”。这种时候,教师的角色更像 “脚手架”—— 不替他们走路,但在他们站不稳时,扶一把。

四、退后一步:让距离成为 “成长的空间”

有意思的是,当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后,反而需要适时退后,把空间还给他们。就像放风筝,线拉得太近会断,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飞得更高。

我曾帮一个内向的男孩主持班会,后来发现他总在我眼神示意后才敢说话。于是我故意 “迟到” 五分钟,让班委们自己组织。起初他们手忙脚乱,但第三次班会时,那个男孩竟然主动提出要做总结。原来,适当的距离,是给他们 “自己长大” 的机会。

教育的智慧,在于 “该近时近,该远时远”。三米外的观察是尊重,两米内的倾听是理解,一米间的共情是支持,而适时退后,则是信任。就像陶行知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习惯,解放心灵。” 我们一步步走近,不是为了把学生拉到自己身边,而是帮他们找到独自前行的力量。

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班主任就像种树人。不必天天盯着树苗有没有长高,只需在它需要时浇浇水、松松土,剩下的,交给阳光和时间。当我们愿意从三米外的观察开始,耐着性子走到一米之内,再笑着退后一步时,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节奏长大,而我们要做的,只是陪着他们,慢慢走。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稿:三米,两米,一米,让我慢慢走近你,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