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周六,沙洲。晴晨起,玲说自己先去骑车锻炼。我忙了一通家务,推窗下望,见一位邻居已戴起箬帽、穿着雨鞋走过。他下自留田种菜去。
今日说田埂路上第二家农户。他系永嘉人,姓陈,我叫他老陈伯。也是一对夫妇,承包了十几亩荷塘。这时节,绿油油荷伞甚是硕大。我时常在边上走动,观赏与拍摄并举。偶遇老陈伯夫妇,会主动与之招呼,一是出于礼貌,二来陈明目的。
老陈伯利用这里的空地,圈养了为数不少的猪与羊,以及大量鸡、鸭、鹅。在边角地种植各类菜蔬,家禽排泄物为最佳有机肥。他将质次瓜菜剁碎熬熟,加上他儿子饭店里倒来的餐厨泔水,隔壁种田人老石处弄来的豆粕禾谷,为这些家禽提供了丰富营养饲料。
老陈伯还在荷塘及周边水渠里放养鱼类,傍晚时分,气温稍降,我常见水面上鱼群噼啪跳跃,仿佛用网兜随意一撩,便有可得。老陈伯儿子开的农家乐在小区底商街面,所需食材皆来源于此地,所以竞争力特别强,旁边有家农家乐就因此开不下去,退场不干了。
老陈伯饲养的家禽除了满足自家所需,还有剩余出售。他建有一个群,若某天杀猪宰羊,便在群里提前发布消息,让群员预先认购。所卖禽肉价格合理,关键是他家饲料质量好,多样化,土生土养的禽肉口感相当不错。
中餐两人吃,我烧了四个菜。鲫鱼豆腐汤。昨日烧了,玲说好吃,今天如法炮制。文蛤冬瓜汤。蛤肉没多少,主要在于汤的鲜美,与冬瓜的清味互相借力。咸蛋蒸肉末。再炒个茄子混搭豆角。多了吃不了。
蔡澜走了。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洒脱时代的落幕。作为香港四大才子(另三位是写流行曲黄霑、写科幻倪匡、写武侠金庸)中最后一位,他以“活过”为人生注脚,将率性与豁达贯彻始终。他少年入影坛,监制《龙兄虎弟》《一个好人》等经典;中年转战美食,寻味人间,推崇“食材本真”。晚年直面生死,笑谈“死亡是人生小事”。
蔡澜谈过无数女友,却强调床上之事短暂,聊天才是长久之计。而这聊天的内容,源自看书、旅行、生活的积累。他用一生证明,大脑才是人最宝贵的财富,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影响成败。
晚上读到一篇文章,挺有共鸣。作者说自己退休以后充分享受读书遐想,不逼自己合群。朋友催他融入圈子,说热闹才开心。这是好意,但忽略个体差异。独处不是孤单,是种自由。活法不同,何必强求?调查发现,有40%老人反感社交压力,被迫参与反而受累。虽说我不排斥社交,但认同作者观点,坚持本心,不求热闹,舒适就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生活日记,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