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那个我出生的年代,人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别提多热闹了,好像时间从未停下脚步,似乎有些不够用,大家心往一起聚,劲往一起使。
我的父母对我特别疼爱,这可能就是东北的标配吧!他们还没回来,我就在家门外等着他们,特别的理直气壮,“为什么回来这么晚”,“为什么不早点回来”。他们总是说:“我们这不就回来了”。到了过年,连队就会给大家发福利,比如水果成箱拿,分猪肉,分蔬菜,那个时候的交通不是特别便利,但从不缺吃的。那个时候家家都淹酸菜,淹咸菜,淹糖蒜,淹鹅蛋,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小时候的我们算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我记得我大约4岁吧,有个人拿了个化肥袋子,蓬头垢面,挨家挨户的走,边走边问。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算富裕,但吃的东西家里还是有的。爸爸刚要关门,就看他从大门口进来问,“大哥有吃的吗,我几天没吃饭了?”“我家粮食也不太多了,给你几个凉馒头吧!”一手拿着凉馒头,一手背着化肥袋子走了。爸爸对我说:要看到有不认识的人,千万不能开门。这一阵儿要饭的人多,你和奶奶在家注意安全。我说:记住了。这可能就是东北父母的疼爱吧!
长在父母呵护的年代,我可能不是最富有的,但是我什么都不缺,吃饱穿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小棉袄”。小时候穿的鞋都是奶奶做的,真的像歌词里说的:最爱穿的是那妈衲的千层底。我的鞋就是奶奶衲的“千层底”,饱含着奶奶的爱,做双鞋真的很费劲,不小心手容易被戳破。夏天穿的衣服,有的是别人穿小的给的,有的是买的,但买的少,都是俭别人的穿。秋天的毛衣毛裤是二姑给织的,不只我的衣服,家里有需要她都会有求必应。冬天棉衣棉裤是奶奶给做的,选的小花布,用棉花一层一层絮的,一针一针缝的,用新棉花做的特别暖和。那时的衣服都不是特别好看,只要干净舒适就行。
到了春天,东北的天还是有些冷的,只要有雪小朋友第一件事就是挖雪洞,打雪仗,有条件的边拉爬犁边跑,哈哈别提多开心了。
到了夏天,就是和小朋友们玩家里的沙子,过家家,有时候会把家里的小装饰品或者俭来的东西组合起来,下午有风的时候坐在大门口吹吹穿堂风,大人们喜欢唠唠家常,也正好凉快儿。家里晚上没有纱门,所以关门会有些闷热。如果开门就更惨了,蚊子就会找上我。
到了秋天,是父母最忙的时候,忙着收地,忙着卖粮,我们有些时候会帮忙干活,但都是比较轻便的活,大多数都是开心的。
到了冬天,俗称“猫冬”,家家会备好白菜,土豆,这种能放的住的蔬菜,有的家里有地窖,可以把菜放进去储存。如果没有地窖,也可把冻货放到一个大缸里进行储存,拿石头压上,防止动物偷拿。大家伙都会聚集在小卖店,有的唠嗑,有的打麻将,有的玩扑克,那时候都不玩钱的,都拿小淘气糖块作为赌注,看谁赢的多。在家看看电视,中午睡一觉,然后吃着美食,也叫养膘。
东北可能是由多个城市的人组合而成的,有上海支边青年,有闯关东来的,有知识分子,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聚集在这里,这里的人热情好客,开朗大方,乐于助人,有事真上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启示录,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