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黄益多老师,在多年的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共情在亲子关系里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能够深入孩子内心世界,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的能力。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与生活中所经历的关于共情的故事与感悟。
一、清晨的小插曲
我记得有一位朋友曾向我诉说过这样一件事。那天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她正在为读三年级的儿子准备早餐,一切看似平常。然而,儿子却一脸闷闷不乐地走过来,小声嘟囔着:“我不想上学。”朋友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脑海中瞬间闪过许多念头:“这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麻烦了?还是开始厌学了?”她坦言,那一刻自己有一瞬间的慌张。但她很快意识到,不能让这种情绪影响到与孩子的交流。于是,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用一种很平和的语气说:“你有这个想法是很正常的,其实妈妈也不想去上班。”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上一秒还愁眉苦脸的儿子,下一秒竟然笑了出来。就这样,母子二人在那个清晨开启了一场关于人为什么要上学、上班的深入对话。朋友后来感慨地说,如果当时她很激动地回应:“什么?你想不想没有用,你必须去!”那么,不仅这场有意义的对话无法展开,她也将永远无法知晓孩子内心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从这个小小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共情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当孩子表达出不想上学的想法时,朋友没有急于否定或强迫,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承认他这种感受是合理的。这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从而放下了内心的防备,愿意与妈妈进一步交流。
二、共情的核心要素
在亲子沟通中,共情的前提是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合理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情绪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被认可、被接纳时,情绪就会变得更加可控,行为也会随之改善。比如,当孩子因为心爱的玩具坏了而大哭时,我们可以说:“你有这个感受是很合理的,这个玩具陪伴了你那么久,它突然坏了,你肯定很难过。”而不是说:“不就是个玩具嘛,别哭了,再买一个就是了。”后一种回应完全忽视了孩子对玩具的情感寄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视,进而可能哭得更厉害。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她八岁的女儿来找我咨询。母亲说女儿最近变得很敏感,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母亲没有正确回应女儿的感受。例如,女儿在学校画画比赛没有获奖,很沮丧地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却只是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了。”看似在安慰,实则没有真正理解女儿失落的心情。我建议母亲换一种回应方式,比如:“宝贝,你在比赛中没有拿到奖,肯定很失落,你那么努力地准备,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心里一定不好受。”当母亲按照这样的方式与女儿沟通后,女儿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也更愿意和母亲分享自己在学校的喜怒哀乐了。
除了承认孩子的感受合理,我们还可以积极支持孩子的情绪流露。像说“遇到这种事,确实会觉得很难过”“唉,确实太难了”这样的话语,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允许释放的。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有一个小男孩因为和好朋友吵架了,非常生气。他的爸爸一开始总是批评他不懂得宽容,结果小男孩更加愤怒。后来,爸爸在我的指导下,改变了回应方式,他对儿子说:“和好朋友吵架了,你肯定特别生气,爸爸理解你。”小男孩听到这句话后,情绪明显缓和了许多,也开始和爸爸讲述吵架的原因,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主动和好朋友和好了。
三、建立亲子信任的基石
哪怕我们并不认可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通过共情的表达,依然能够将亲子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感到羞耻。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曾说过:如果父母能养成接纳和共情孩子感受的习惯,他们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说:“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爱的,你是好孩子。”
我见过许多家庭,因为父母缺乏共情,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就不敢向父母倾诉,害怕被批评指责。而在那些父母善于共情的家庭里,孩子往往更加自信、开朗,遇到困难时也会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助。比如,有个青春期的女孩,想要参加学校的舞蹈社团,但她的父母觉得这会影响学习,一开始不同意。女孩非常难过,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爱好。后来,父母静下心来,和女孩进行了一次共情式的沟通。他们说:“宝贝,我们知道你很喜欢舞蹈,参加社团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你有这样的热情我们很开心。但是我们也担心你的学习会受到影响,你能不能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女孩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便和他们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计划,如何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参加社团活动。最终,父母同意了她的请求,女孩也更加努力地学习,以证明自己能够平衡好爱好与学业。
四、共情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共情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无论是孩子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困扰,还是遭遇挫折失败,都需要父母的共情。在学习方面,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可以说:“这次考试没考好,你心里肯定不好受,不过这只是一次测试,它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看看下次怎么能提高。”在人际关系上,当孩子说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我们要回应:“你被欺负了,肯定很委屈,很害怕,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你一起解决。”而当孩子经历挫折,比如比赛失利或者竞选失败时,我们可以说:“这次失败让你很受挫,不过这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你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努力,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还遇到过一个特殊的案例。有个孩子因为身体残疾,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他变得非常自卑,不愿意去学校。他的母亲非常痛苦,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我建议她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充分共情。母亲开始尝试着对孩子说:“宝贝,你因为身体的原因在学校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妈妈知道你心里有多苦,这不是你的错,你是一个很坚强、很勇敢的孩子。”同时,母亲还积极与学校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慢慢地,孩子的自信心逐渐恢复,也愿意重新回到学校,去面对那些挑战。
五、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在孩子说话时,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语和感受。不要轻易打断,也不要急于给出建议。其次,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情境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回忆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情。再者,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阅读一些关于儿童心理、亲子沟通的书籍,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同时,在每次与孩子沟通后,反思自己的回应是否恰当,如果有不足之处,及时调整。
我曾经为一些家长举办过共情能力培训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我设计了很多角色扮演的环节。让家长们分别扮演孩子和父母,模拟各种亲子沟通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共情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共情能力。有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工作坊后,给我发来反馈说:“以前我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话,现在我才明白,是我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感受。自从学会了共情,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密,孩子也变得更加懂事了。”
六、共情的深远意义
共情在亲子关系中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信任与亲密关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了父母的共情陪伴,他们会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长远来看,在一个充满共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成年后也更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更具有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职业发展中,都能受益终身。
作为父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共情的价值,努力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用共情这把心灵钥匙,打开孩子内心深处的那扇门,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每一个与孩子相处的瞬间,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用心去共情,去感受,去陪伴。因为,这是我们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石。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情‘’亲子沟通的心灵桥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