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养生

9.南怀瑾讲《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南怀瑾讲《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我们今天要讲的《黄帝内经》,不是医学课,是生命科学。我先声明,我不是医生,也不懂医,但喜欢研究生命科学。中国文化里,中医和道家、老庄思想是分不开的。比如我们这几天讲《庄子》,里头好多都是医学道理。

一、生命与天地的共振

《黄帝内经》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的身体是个小天地,天地的变化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命。比如一年四季,春天要“养生”,夏天要“养长”,秋天要“养收”,冬天要“养藏”。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生病。

春天为什么要“养生”?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时候,天地之气从封闭转向开放。这时候人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早点睡,早点起,到院子里走走,让身体舒展。头发也要散开,像草木发芽一样,别扎太紧——古人头发都是绑起来的,春天要松开,让“生机”透出来。

但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我常看到练武功的人,大清早跑到公园树林里打拳,我说你要命还是不要命?夜里草木吸氧,放出二氧化碳,早上太阳出来前,树林里全是浊气。春天要吸阳气,得等太阳出来,阳气升发了再运动。

二、情绪是最大的“药”

《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比吃药还大。道家讲“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最高级的药是精神、气息、精气,不是外面的草木金石。

我在美国时见过一幅日本人画的中国画,画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我题了一副对子:“有药能医龙虎病,无方可治众生痴”。龙王爷生病、老虎生病,医生能治;但人糊涂、痴迷,没药可治。这就是说,思想病、情绪病,比身体病难医。

现在西医研究脑科学,说打坐、修道时脑神经会变化。其实中国古人早说了,“神”不是脑,是生命的本源。比如中医讲“肝气”,不是西医说的肝脏,是生命能量的流动。春天肝气旺,人容易发脾气,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别杀生,别跟人计较,让肝气自然疏泄。

三、中西医的“道”与“术”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我不认同。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先生,研究量子物理的,他说中医是“复杂系统科学”。西医像解剖机器,把人拆成零件;中医像看风水,看整体气场。

比如切脉,西医摸脉搏看心跳,中医摸的是“气”。我有个四川中医朋友,你一伸手,他就知道你今天有没有打坐,几点打的。他说气脉的变化骗不了人。这不是迷信,是生命能量的流动。

但现在中医也有问题,很多人把中药当西药开,治不好病就怪中医不行。其实《黄帝内经》讲“上医治未病”,最高明的医生是教你不生病,不是等病来了才开药。

四、四季养生的秘诀

春天养“生”:

早睡早起,多散步,让身体“生发”。

别压抑情绪,像春天的草木一样舒展。

少吃酸,多吃甜,养脾胃。

夏天养“长”:

夏天是万物茂盛的时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别怕晒太阳,但也别暴晒。

情绪要“外放”,别憋在心里,像花开一样自然。

夏天容易心火盛,多吃苦味,比如苦瓜、莲子心。

秋天养“收”:

秋天万物收敛,人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早起,跟鸡一样作息。

情绪要“收敛”,别大悲大喜,像树叶慢慢落下。

少吃辛,多吃酸,养肺气。

冬天养“藏”:

冬天万物闭藏,人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点起,等太阳出来再活动。

别熬夜,别过度劳累,像动物冬眠一样养精蓄锐。

多吃咸,少吃苦,养肾气。

五、生命的“根”在哪里?

道家说“人是无根之树”,不像草木有根。但人有“精气神”,这三样是生命的根。现在人熬夜、玩手机、胡思乱想,把精气神都耗光了,怎么不生病?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里清净,真气自然流通;精神守住不往外跑,病从哪里来?这就是养生的根本。

我年轻时试过炼丹,吃硫磺、砒霜,差点死掉。后来才明白,最好的“丹药”是平常心。你看小孩子,一天到晚乐呵呵,什么病都没有。大人就是想太多,把自己折腾病了。

结语

《黄帝内经》不是医书,是生命哲学。它告诉我们,人要顺应自然,别跟天地较劲。春天该生发就生发,冬天该收藏就收藏;情绪该放就放,该收就收。做到这一点,不用吃药,身体自然健康。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次我们接着讲《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记住,养生不是养生,是“养命”——养的是那颗不糊涂、不痴迷的“本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南怀瑾讲《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