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演讲稿

金羊网评: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铸师德师风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深刻改变了党风政风,也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清正之气。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其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未来。当中央八项规定的务实精神与师德师风的崇高追求深度融合,一场以作风转变引领教育生态革新的实践,正在重塑高校教师的精神品格与职业操守。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镜鉴

中央八项规定以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项具体要求,划定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底线,其核心要义在于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回归务实为民的本色。这一精神内核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教育者需以实际行动杜绝空谈,以清廉自律阻绝奢靡享乐。

在高校场景中,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价值尤为凸显。例如,有高校曾因“学术会议变旅游”等问题被曝光,根源在于部分教师将学术活动异化为利益交换的载体。相反,也有高校将教师深入企业或乡村调研的实践及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审体系,使“纸上谈兵”的学术泡沫逐渐消解。这启示我们,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停留于口号,而需以具体制度约束行为,以刚性执行倒逼作风转变。

正本清源:破除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名利轻育人”的倾向,甚至出现学术不端、收受礼金等失范行为。这些问题暴露出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层矛盾。一是形式主义之弊:部分高校将师德培训简化为“签到打卡”,将考核异化为“材料堆砌”,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并缺乏内心认同。二是利益诱惑之困: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输送、职称评审中的暗箱操作,使少数教师陷入“精致利己主义”的泥潭。三是监督缺位之痛: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往往停留在“通报批评”层面,缺乏震慑力,导致“破窗效应”蔓延。

破解这些困境,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鉴,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师德治理体系。例如,高校可以建立师德档案,将教师课堂言行、学生评价、科研诚信等纳入动态监测,使师德考核从“软约束”变为“硬指标”。

知行合一: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师德师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从制度、文化、个体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制度筑基,以刚性约束划定行为红线。细化负面清单,参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涵盖学术造假、利益输送、教学敷衍等具体情形的师德失范行为清单,明确惩戒标准;完善监督机制,设立师德师风监督员,由学生、家长、同行共同参与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将师德表现与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对失范教师实行终身追责。

文化浸润,以价值引领厚植精神沃土。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师德楷模巡回报告会等活动,树立“大先生”标杆。例如,构建学术协同体系,建立“导师-青年教师-学生”三级传帮带机制,通过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共编教材等方式,提升团队学术能力、强化团队学术伦理;创新教育载体,开发师德师风VR体验课程,让教师在虚拟场景中直面利益诱惑、学术争议等情境,增强自律意识。

个体觉醒,以内生动力驱动自我革新。强化职业认同,通过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将职业从“谋生手段”升华为“价值追求”。提升专业能力,将课程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纳入教师发展体系,使“站稳讲台”成为职业尊严的基石。践行知行合一,鼓励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育人本质的理解。

久久为功:以作风转变推动教育生态革新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持久动力,推动教育生态从“表层治理”向“深层变革”跃升。破除“唯论文”痼疾,将课程思政效果、对学生的成长贡献等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促使“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改变;遏制“功利化”倾向,通过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适当延长考核评价周期,让教师潜心攻克“卡脖子”难题,彰显教育者的家国情怀;重塑“尊师重教”风尚,推出教师礼遇优待政策,在医疗、交通、文化场所为教师开辟绿色通道,让教师真正成为“受尊重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当高校教师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尺,必能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育人篇章。(金羊网 文/许昕)

(作者系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主席、专职教师)

编辑:邬嘉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羊网评: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铸师德师风之魂,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