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稗史候说
来源:百度历史
原标题:“营长壮烈牺牲,留下一张模糊照片,64年后才追认烈士。”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陕西省户县石井镇石中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父母给他起名叫范文英,他在家族中排行老九,侄儿们都叫他九爸。
赵寿山
1929年秋,范文英跋涉数百里到南阳投奔杨虎城将军的新编第14师,被分配到时任南阳城防司令的赵寿山部。次年中原大战爆发,杨虎城部被升编为国民革命军讨逆军第17路军,奉命参加了对冯、阎的作战。
杨虎城亲率所部向北进攻,赵寿山率部留守南阳后方。范文英跟随赵寿山攻打洛阳龙门,接着又攻克了潼关。在蒲城孙镇一带的战斗中,又成功收编了冯部刘郁芬余部。
老县城
1930年11月,杨虎城升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赵寿山升任第17路军第17师第51旅旅长,范文英随部驻防三原。
1935年春,范文英随部开往陕北前线与红军作战。1936年1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旋随部参加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将军剩余部队缩编为第三十八军。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范文英在赵寿山师长的率领下,7月21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扼守保定、保卫娘子关等战役。11月5日到达太原附近,已不足两营。
转眼到了1938年,第38军转战中条山,与日军在号称“中原盲肠”的中条山血战。范文英担任了第38军第17师第49旅第98团第2营营长。
在中条山血战中,第38军与日军激战1年多,扼守中条山主阵地,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犯,给予了日军痛击。
1939年6月6日,日军第20师团和第37师团的一个旅团共3万多人,配合2个炮兵联队和38架飞机,兵分9路向扼守中条山的第四集团军发动了最大的一次猛攻。这场战役称之为“六六战役”。
日军的进攻
战役打响之时,范文英率领全营死守平陆县的茅津渡,战斗打得空前激烈。敌我双方来回冲杀,倒下的尸体相互叠压,真是惨不忍睹。
激战到12日,第四集团军伤亡甚多。第13日拂晓时,日军以主力兵分4路向张茅大道以东猛攻,其中一路攻范文英营扼守的古王、计王等处。
早晨7时,日军以3000多人的兵力,分三路向范文英部所在的第49旅古王南段高地猛攻,日军的大炮10多门向阵地猛轰,并发射了大量的毒气弹。第49旅阵地上,中毒的官兵就有700多人。
激战中条山
在浓浓的毒雾中,日军多次冲入古王高地。范文英营有200多人中毒,但是当日军冲上阵地后,他们又爬起来与日军肉搏,杀死冲锋的日军多名,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日军久攻不下阵地,恼怒的指挥官当即枪毙了两个小队长,以振士气。上午10时,日军经过整顿后,再次发起猛攻,并再次施放大量毒气,毒气的剂量是上次的两倍。
范文英督率所有战士,坚守在古王南阵地南端高地与日军血战。在近距离的枪战和白刃肉搏战中,自幼习武、身手敏捷的范文英扔掉手枪,提起日军尸体上的刺刀,和冲上来的日军拼刺。
日军的刺刀
范文英左刺右扎,一口气就刺死了10多个日本兵。日军恼羞成怒,便5个人合起来向他围刺。
范文英又刺死了几个鬼子,但后背却中了日军一刀,这一刀直透他的后背,穿过了他的胸口。鲜血顺着刺刀流下,染红了他的衣服。
范文英重重地倒在了阵地上,手里还紧紧地握着杀敌的刺刀。范文英壮烈牺牲时,年仅31岁。
拼刺
惨烈的战斗结束后,赵寿山军长派人找到了范文英的忠骸,用棺木将遗骸装殓,亲自写了“范遗恩劳”四个大字,送其棺木返回家乡,安葬在村西的小山坡上。
范文英的棺椁返回家乡后,村民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前后持续了一周,表达了乡亲们对抗日英雄的崇高敬意。
范文英壮烈殉国后,他的独子也不幸夭折。其妻伤心欲绝,独自一人去了延安,从此杳无音信。
1966年春,范文英在家乡山头上的坟墓被推平,英雄遗骸也不知所踪。其墓只剩下了坟前的一只石羊,孤零零地还卧在山岗上,昭示着英雄墓所在的位置。
只剩下一只石羊了
范文英牺牲50多年后,他的身份没有得到证明,当地的有关负责人开始为他申报革命烈士。原赵寿山38军地下党负责人范明等人出具书面证明,证明范文英是地下党员。
2003年,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申请后,范文英同志终于被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此时距离他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64年。范文英忠骨已经不存,红心却永远不变。
英雄唯一的模糊照片
结语:
范文英是真正的抗日英雄、民族英雄、英勇顽强的共产党员。他隐藏身份在38军中,牺牲在了抗日第一线。
范文英同志只留下了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从模糊的照片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长得高大英武,浓眉大眼,一脸正气。看着这张模糊的照片,想到英雄的悲壮,真是令人心痛。
范文英是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他的英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馆故事会】忠魂红心永不变——抗战英雄范文英的故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