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此书,我对好的书籍有了新的思考。好的书籍大概就是那些能够引发读者思考,通过将自身的记忆碎片与阅读感悟整合,从而产生了新的认识或感悟。
下面,我将从作者简介、内容介绍以及阅读所获三方面展开。
作者简介:林清玄,台湾文学家,是“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醉心于禅宗,其作品可谓禅意十足,令人回味。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桃花心木》、《和时间赛跑》等。
《玄想》、《清欢》、《林泉》的内容简介:这套书是作者一生的创作经验的总结,但读起来并不一板一眼和枯燥。有趣的故事、心灵的启迪、禅思、经典美句让这本书的文字显得清新、灵动。从写作逻辑来看,作者一般从小事着手,可能是自己或别人的经历,然后通过象征的方式,提炼出更为普遍的生活启示和写作经验。
阅读所获:
1.自然充满智慧,当下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自然叩求。
奥斯勒爵士在耶鲁大学演讲到:“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试着用厚厚的金属板,把过去——已逝去的昨天关在门外。再按一个钮,用一层金属板把未来——尚未到达的明天关在门外。当你这样做时,今天是安全的”。(见《清欢》里的《航行于创作之海》)
在黑塞的《悉达多》里,悉达多通过听河水的声音,听到了自己和他人的心声。河水教会了他处事的智慧、教会他与自己达成和解。
在正念练习中,有一种想象技术,便运用到了自然的智慧。比如,当你遇到烦恼时,把他想象为一片在流水中的叶子,顺流而下,越飘越远,直到看不清楚。这个过程就好像烦恼随着流水飘走一样,既转移了注意力,又巧妙地转移了烦恼。
2.内心的情绪情感不会消失,但能转化,能够被寄托在他物上。
吸尘器好理解,但你听过吸恨石吗?当然了,这颗石头并没有那么神奇的魔力,能够吸除恨意。这是作者收藏的一块张大千的黄腊石,因无缘购买张大千画作而生恨,但又意外获得了这颗张大千的宝石,故而取名为“吸恨石”。现在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文字,看恨意是怎么被消除。哦,不,应该说怎么被转化。
遇到生活中的困境,或者感到悲伤,或者愤恨不平,或者心情不畅,我也会抱起那颗“吸恨石”。…当我抚摸“吸恨石”,感觉到人生无常,许多事虽然凡人无法承担,但石头永恒,能承担世界,仿佛就得到美好的转化。(见《林泉》《吸恨石》)
对我来说,童年的情感似乎被寄托在了烟火味上。每次,当我闻到做饭的烟火味,就会感到很满足,记忆如线流畅地被带出。那时候虽然家里生活条件一般,但可以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可以无忧无虑地嬉戏,可以偷偷摸摸地去小卖铺买零食。
我想,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怀念家乡菜、会反复地听某一首歌,会被被一次次的日出和日落所打动,会对某一样在别人看起来平白无奇的小物件爱不释手。也许在各种各样的物上,内在的无法表达的情感终于得到了抒发,过去的记忆被重新书写,纷纷扰扰的心情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平静。
3. 练习清醒地活在当下
睫毛在我们的眼前,却看不见。闭上眼皮也看不见前方。龙树撕下了睫毛,达摩撕下了眼皮。这象征着清醒地看待这个世界。“如果眼皮遮住了你的觉醒,就撕去眼皮,眼皮不止是眼皮,是象征蒙蔽当下觉醒的一个障碍”。(见《清欢》《龙树的睫毛和达摩的眼皮》)
我们可能活在过去,为失去而伤心,可能活在未来,担心将来发生的事情,这让我们错失了体验当下的机会、错过了很多当下的美好。这情有可原,可是未来和过去都是难以直接改变,我们能做的,是改变现在。当下的好状态,也会间接影响过去、未来。下一次,当你不在当下,记得把自己拉回来,看看四周的环境,听听四周的声音。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你们一起分享阅读感悟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书推荐:林清玄散文集《玄想》、《清欢》、《林泉》,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