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舞芳华 匠心传承谱新篇——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个人工作总结
董晓楠
作为新时代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我始终牢记"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初心使命,以舞台为沃土、以创编为犁铧,在舞蹈艺术的深耕中践行文化担当。本年度,我立足本职工作,围绕舞蹈创编、舞台实践、艺术融合三大方向持续发力,现从作品创作、艺术探索、文化传播等维度进行系统总结。
一、深耕舞蹈创编: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艺术表达
(一)古典神韵与民族风情的融合创新
在编创古典舞《采薇》时,我深入研究《诗经》文化内核,将传统汉唐舞的"三道弯"体态与蒙古族柔臂技巧相融合,通过折扇开合的动态韵律,塑造出既有古典婉约之美,又具草原豪迈气质的独特舞蹈语汇。作品在服饰设计上采用蓝白渐变绸缎,结合蒙古族刺绣纹样,实现视觉与肢体的双重文化碰撞,在地方文化展演中获得专家高度评价。
(二)民族特色的现代表达
原创舞蹈《吉祥》以蒙古族"萨吾尔登"为基础,融入现代编舞技法。通过提炼传统蒙古族祈福仪式中的旋转、抖肩动作,配合具有电子音乐元素的原创配乐,使古老的舞蹈焕发新生。作品在自治区乌兰牧骑汇演中,以新颖的艺术呈现荣获创作二等奖,成为团队保留剧目。
二、多维艺术实践:跨领域创作的创新探索
(一)歌伴舞作品的情境构建
在《黄河涛声》编创中,我以黄河文化为脉络,将舞蹈队形设计为波浪形流动轨迹,用肢体语言模拟黄河奔涌之势。同时,通过男女群舞的互动编排,展现黄河儿女与母亲河的深厚情感。该作品作为自治区黄河文化主题晚会的开场节目,成功营造出震撼的舞台效果。另一部歌伴舞《最美老牛湾》则立足二人台音乐特色,将戏曲身段与现代舞蹈动作相结合,通过队形的对称变化和道具运用,生动展现老牛湾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
(二)曲艺形式的舞蹈化创新
在原创音乐快板作品中,我大胆突破传统曲艺表现形式。例如《高擎党旗斗朔风》,将快板节奏与蒙古族马步、硬腕动作结合,设计出刚劲有力的集体舞段,通过队形的矩阵变化展现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风清气正迎盛会》则融入现代街舞元素,用活泼多变的动作组合诠释廉政文化主题,使传统快板艺术更贴近年轻观众群体。特别是抗疫主题作品《团结一心战疫情》,我创新运用口罩、防护服等道具,通过拟人化编排展现全民抗疫的感人场景,作品通过线上平台传播后,点击量突破50万次,发挥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动员作用。
(三)二人台联唱的舞台呈现
在《守望相助齐奋进 共谋幸福好光景》二人台联唱编排中,我深入研究二人台"抹帽戏"的表演特点,设计出既符合戏曲程式又富有现代审美的舞蹈动作。通过男女演员的互动配合,以及扇子、霸王鞭等道具的巧妙运用,生动展现民族团结、共同致富的主题,在乡村振兴主题巡演中深受群众喜爱。
三、文化传播实践:扎根基层的艺术担当
本年度,我随乌兰牧骑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68场,足迹遍布农牧区、社区、学校、军营。在演出中,注重根据不同受众调整表演形式:为农牧民观众增加蒙古族传统舞蹈比重;为青少年群体设计互动性强的快板教学环节;为部队官兵编排军旅题材节目。同时,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传授蒙古族舞蹈基础动作和二人台表演技巧,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
四、艺术思考与未来规划
通过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根脉,又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未来工作中,我将着力提升三个方面能力:一是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地方非遗舞蹈资源;二是深化跨艺术门类融合,探索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路径;三是提升理论总结能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为乌兰牧骑艺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作为新时代乌兰牧骑的一员,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舞蹈传递时代强音,用作品服务人民群众,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扎根沃土舞芳华 匠心传承谱新篇——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个人工作总结,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