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通讯》(TechPolicy.Press)6月12日刊发的一篇文章。
6月9日,伦敦科技周正式开幕。作为英国年度科技展示与交流盛会,今年的活动以首相基尔·斯塔默的主题演讲拉开帷幕。他在演讲中呼吁英国应该超越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有些人持怀疑态度,"他承认道,"他们担心AI会抢走工作。但我知道,在座各位已经多次参与过这样的讨论。我们需要跨越这种担忧。"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斯塔默同台参与的高规格讨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乐观信息。黄仁勋表示:"我做出这个预测:因为AI,英国的每个行业都将成为科技行业。"
但在热情背后,活动也引发了人们对英国日益加深对美国科技公司依赖的质疑。斯塔默演讲后,有报道称他在乡间官邸私下会见了包括埃里克·施密特、德米斯·哈萨比斯、王翌和Angie Ma在内的美国科技领袖,据称是为了"重申英国作为全球科技领导者的地位"。
科技巨头持续深入参与英国计划斯塔默在主题演讲中宣布了多项举措:AI驱动的私人信贷公司Liquidity将在伦敦设立新总部;政府将设立10亿英镑基金用于增加算力;通过即将出台的《规划与基础设施法案》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审批;推出基于谷歌Gemini模型开发的文档数据提取工具Extract,目前正在部分地方议会试用;以及"与11家主要公司合作,到2030年培训750万AI人才"。这些公司包括谷歌、微软、IBM、SAS、埃森哲、Sage、巴克莱银行、英国电信、亚马逊、Intuit和Salesforce,"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免费向全国大小企业的员工广泛提供高质量培训材料"。
AI技能培训是演讲的重点之一,斯塔默宣布"政府将投入1.87亿英镑启动TechFirst计划,将数字技能和AI学习带入课堂和社区",该计划得到IBM、BAE系统公司、奎奈蒂克、英国电信、微软和职业与企业公司(英国职业教育国家机构)的支持。此外,英伟达与英国政府签署了两份谅解备忘录,"支持全国AI人才渠道建设,并加速大学主导的AI在先进连接技术中作用的关键研究"。英伟达还计划将其位于布里斯托的AI实验室扩展到英国其他地区,以加速AI研究。
这一系列密集的公告揭示了科技巨头如何持续深入地介入英国政府的政策决策。从谷歌提供模型开发政府服务,到英伟达提供AI培训,这些举措都在形成依赖关系。谷歌通过其模型的供应商锁定获益,而提供培训项目的公司,如新的谷歌AI园区或英伟达资助的培训,则确保培养出一代使用其专有系统的员工,或至少创造熟悉其技术的"潜在未来客户和合作者库"。这类举措很可能会为这些公司持续输送人才,如果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资助高等教育项目,还可能带来AI研究被行业垄断的风险。
AI不可避免论斯塔默与黄仁勋的小组讨论清楚地表明,斯塔默与硅谷保持着高度一致。在讨论AI应用的障碍时,斯塔默将其归结为两个问题:规划和基础设施(指建设和资助数据中心及算力的能力),以及接受AI的文化障碍。斯塔默表示担心"如何引导人们走上这条路",因为"这必将发生",这正契合科技领袖们常鼓吹的"AI不可避免论"。这种叙事将AI描绘成有机生命体,不断进步和进化,科技领袖们不断敦促政府和企业确保采用AI,否则就有落后的风险。事实上,斯塔默告诉听众,他已指示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大臣彼得·凯尔走访每个政府部门推广AI应用。
这种狂热推广可能导致技术应用脱离具体场景,正如艾达·洛芙莱斯研究所对政府采购的分析所揭示的。该机构研究发现,政府部门缺乏评估投标方技术信息的能力,采购人员对AI工作原理认识模糊,导致他们迫于"创新、节约成本和不落人后"的压力盲目采用技术。
政府似乎并未充分考虑各部门职能差异及适用自动化程度的区别。问题部分源于对AI技术的笼统定义——黄仁勋称其"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彻底改造每个行业",宣称它能"推理、思考和解决问题",既赋予技术拟人化特征,又将其包装成万能工具。斯塔默在开幕演讲中同样笼统地将AI称为医疗、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变革性技术",却未承认这些应用场景本质各异,仅因营销目的被统归于AI旗下。
这种认知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某项AI应用在特定场景节省了人力,就会被简单复制到其他场景。例如,政府刚发布教育指南,鼓励教师使用生成式AI批改作业或撰写家长信,理由是"AI已成常态,正对公共部门产生重大影响——从协助警方识别罪犯到改善NHS癌症筛查"。但实际上,警方并未使用生成式AI(或其底层大语言模型)识别罪犯,他们依赖的是基于不同架构的人脸识别技术——通过特征提取与数据库比对实现身份确认。
将迥异的技术统称为"AI",会导致人们把某种应用的潜在优势错误推及所有场景。
三、基础设施跃进
斯塔默表示企业领袖抱怨英国AI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基础设施不足,黄仁勋也强调此观点。政府因此宣布设立10亿英镑算力基金并加快数据中心审批。耐人寻味的是,爱丁堡大学百亿亿次级研究超算等公共AI基建项目,却因预算不足夭折。
政府与行业巨额投资的赌注,是AI能提升生产力和英国经济。正如笔者此前报道,这种信念源于科技巨头的强势话语权——从首相的决策圈到发布会可见一斑。微软等公司发布报告鼓吹其AI工具节省工时的惊人成效(这些结论恰依赖于其自家服务),这些报告常以震撼性数据预测经济增长,但前提是政府必须大规模投资基建。细究方法论会发现,报告中最抓眼球的数字竟来自GPT-4的提示生成。凯特·布伦南等学者指出,企业常将自身研究作为公关手段传播,导致大量未经证实的论断泛滥。
从伦敦科技周首日的公告可见,英国全盘接受了科技巨头的AI承诺。但这不仅可能陷入"效率提升"的虚幻希望,更可能在公共服务中埋下隐患:教师因生成式AI的"幻觉"现象误判作业;学校未来或以"AI提升效率"为由扩大班级规模;更危险的是,AI生成的避难申请摘要若出现错误,可能加速驱逐流程——政府正试图在减少移民的同时清理积压案件。
除上述风险外,英国与少数全球最富有的公司深度绑定,赋予其过大的政策影响力,并将其技术嵌入公共服务。令人震惊的是,政府完全忽视了科技寡头在美国民主溃败中扮演的角色。我们或许正在用民主制度换取几个聊天机器人——当这些公司掌握更多基础设施权力,当我们的意识形态与其高度一致,代价将远超想象。
图片:伦敦肯辛顿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举办的伦敦科技周展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伦敦科技周:创新盛宴,还是技术依赖加剧的信号?,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