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科技密码”解锁致富梦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通讯员 张瑞

去年夏天结果后的高值猕猴桃科技示范园

春节刚过,元宵未至,2月1日,搭乘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车,记者来到郸城县城郊乡王楼村,零星的炮仗声仍在村里此起彼伏,空气中的年味儿萦绕不去。

走进村里的高值猕猴桃科技示范园,虽然没有夏天郁郁葱葱的满园绿色,省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顾红副研究员仍像看见了满园宝藏一样兴致高昂。

“这个时间段最适合修剪树型。今年猕猴桃长得好不好,关键就看这一剪。”她告诉迎上来的当地技术员罗明同。

如同医生的“望闻问切”,顾红先细心观察枝型,再精准下剪,修剪一棵猕猴桃树就要花将近二十分钟。

“一主干,两主蔓,羽状分枝要舒展。”顾红一边讲说冬季剪枝技术的要点,一边向围在身边的当地技术员们强调,只有树体结构整体形状合理了,才能大幅度提高光能利用,结出高品质的猕猴桃。

现场指导剪枝、拖枝、绑蔓、塑型……与顾红一起到果园的科技特派员们,与当地技术员一起忙的热火朝天,爽朗的笑声不时飘出果园。

“你看到的这个示范园,是承担了国家、省级两个重大科技专项的示范点之一,从一开始就按照猕猴桃产业种植的最高技术标准来建设。”河南省科技厅派驻王楼村的第一书记徐志华自豪地为记者解读园内的一组组“科技密码”:

园内采用了智能肥水一体化远程遥控技术,地下埋有滴灌管,地面开有排水沟,空中挂着喷灌头,结合自动化采集果园基础数据信息技术,可以自动监测果园的光、温、水、气、土壤pH等参数,达到节水、减肥、省工的目的;

园里还实行“高架牵引整形模式,行间生草免耕模式,种植养殖循环模式”三种模式,打造绿色循环圈,果园种植的苜蓿可为鱼塘里的鱼饲料,而鱼塘里的淤泥可以为猕猴桃生长提供营养丰富有机质;

这里汇集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出的“中猕2号”、“绿贝”、“中猕抗砧1号”三个品种。去年示范园收获的第一批果,个大味甜,香味浓郁,一粒果重达100多克,一斤能卖20多元。

“等到2024年进入丰产期,我们预计可实现亩产量4000斤以上,亩产值8万元以上。”徐志华兴奋地说,村里还与北京密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已经流转200亩土地建设猕猴桃种植园,产品直供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真正将猕猴桃产业的高附加值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节点,就是要充分向创新找动力,为产业增动能,用‘科技密码’解锁大家的致富梦。”徐志华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密码”解锁致富梦,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