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重读《庄子·秋水》,才明白中国哲学缺了什么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他老人家得意洋洋记载了一则故事,他赢麻了的故事,那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辩”。故事大概如下:

有一天,庄子和好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上散步。河水清澈,能看见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庄子看着水里的鱼感慨:“你看这些鯈鱼(一种小白鱼),游得这么从容自在,这就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一听就杠了一句:“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立刻反唇相讥:“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原文: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此言一出,着了惠施的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肯定也不知道鱼快不快乐。这个逻辑没毛病吧?”(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这时却耍了个赖皮:“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刚才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快乐了才这么问。我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啊!”(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则故事,之所以被庄子记录在册,是因为庄子觉得他赢了这场辩论。“安知”可以理解为"怎么知道",也可以理解为"在哪里知道",庄子最后就是利用这个词的双关意义。

其实这场辩论看似是庄子“耍无赖”赢了,其实惠施展现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而庄子则用“诡辩”回避了问题本质。

庄子的“快乐小鱼”展现了中国哲学最擅长的直觉思维——不需要逻辑证明,通过物我合一的体验就能直达真理。

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禅宗、宋明理学。王阳明看着竹子“格物致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在实践庄子的这种直觉认知。中国山水画追求“神似而非形似”,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的整体判断,都能有庄子思想的影子。

相比之下,惠施的问题展现的是另一种思维方式——逻辑分析。他像个小学生一样不断追问“为什么”,非要弄清楚认知的根据和限度。这种较真精神,其实是中国哲学中极为珍贵的理性传统。

可惜的是,惠施代表的“名家”后来被贴上了“诡辩”的标签。但细看他的“白马非马”“卵有毛”等命题,都是在做概念分析的工作,却被当成了迂腐的代表,直到现在我们高中课本上也是如此。

如果,我说如果,这个传统得到发展,中国或许会早两千年前,会出现自己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当然了,庄子的诗意直觉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人类审美建构升华来说不可或缺。文化艺术的产生,离开不了诗情画意。历史选择了“老庄”道家学派作为主流,而“名家”则被边缘化。

其实何止名家,墨家等重逻辑的其余“诸子”均被一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掉了。原因无外乎利于皇帝统治。那么逻辑思维很重要吗,不说近代百年耻辱,现在还有很多就凭直觉判断一切事物的人类。

比如,某些人说蒸汽机是抄了他家大典,获得大量点赞,结果佐证是清朝时介绍西方技术的书。或者某位教授说“我国两千元比漂亮国三千元过的舒服”的时候,其本人在德克萨斯州有一套别墅。

逻辑思维之所以很重要,比起直觉,通过缜密分析,精细论证,得出的结论才是严谨的,最符合实际情况。如,某些战争,只有逻辑分析后,能辨别是非,甚至能准确预测胜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施的悲剧在于,直到近代严复翻译西方逻辑学著作后,国人才恍然“大悟”:这特么不是两千年前被判“荒诞”的“名家”不是。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大谈“大道至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读《庄子·秋水》,才明白中国哲学缺了什么,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