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欧阳修《秋声赋》读后感

 

《秋声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年)创作的一篇赋体散文。作者时年53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493 字,融合了写景、抒情与议论。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散文赋的名篇,笔者早年即能背诵。最近,笔者对该文又进行了仔细研究,收获满满。认为欧阳修不愧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秋声赋》大致可分为三个自然段:

第一个自然段从“欧阳子方夜读书”起,至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止。主要写秋声,比喻连连,特别贴切。首先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烘托,一幅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二个自然段从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起,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止。该段使用排比句式,如其色、其容、其气、其意等,描写了秋天的各种形状。至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实“乃一气之馀烈”罢了!

第三个自然段从“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起,至“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人之叹息”止。该段以议论为主,是全文的关键所在。作者感叹“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金石般的体质,怎能与草木争荣呢?另外,人的衰颓是被忧思折磨的结果,也与秋声毫无关系!

总之,《秋声赋》句式上的散文化,以及用独白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波折与自我解脱,据传都启发了苏轼的《赤壁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阳修《秋声赋》读后感,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