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是诗词中最澄澈的泉眼。它映照过唐朝的竹马、宋朝的纸鸢,在牧笛声里流淌千年,至今仍在诗行间溅起晶亮的水花。
诗词里的儿童,他们奔跑在诗词的阡陌间,或采莲,或捕蝉,或骑牛吹笛,或学人垂钓,将天真烂漫镌刻成永恒的画面。
从白居易笔下偷采白莲的小娃,到杨万里诗里追蝶的顽童;从袁枚所见牧牛骑背的歌声,到高鼎描绘的纸鸢飞满天……这些诗词里的孩童,或顽皮,或憨态,或聪慧,无一不让人会心一笑。
让我们走进诗词里的童真世界,感受那份永不凋零的纯真。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用寥寥二十字,勾勒出一个顽皮小娃的形象。
一个孩童撑着小艇,偷偷采了白莲归来。他不懂得隐藏踪迹,船过之处浮萍划开一道清晰的水路。短短二十字,有动作(撑、采)、有心理(偷)、有破绽(浮萍开),宛如微型叙事剧。
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此诗作于游历池畔所见。诗中"偷"字绝妙,非真偷窃,而是孩童背着大人探险的调皮。
"浮萍一道开"的细节,展现诗人观察入微,那一道波痕,是未经世故的天然笔迹,更是成人对纯真岁月的温柔回望。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如一幅春日童趣图,稀疏篱笆旁小路蜿蜒,树上嫩叶还未成荫,孩童奔跑追逐黄蝶,蝴蝶飞入菜花丛中,金黄一片再难寻觅。
诗人以巧妙的色彩对比(黄蝶与黄花),让画面充满灵动与趣味。
有些快乐,恰在追逐的过程中,而非结果。读此诗,仿佛能听见孩童的笑声在春风里回荡。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的这首诗,像一幕生动的短剧。
牧童骑牛高歌,天真烂漫,却在听到蝉鸣时突然噤声,悄悄靠近,想要捕捉。
诗人以“忽然闭口立”的细节,精准刻画了孩童的机敏与专注,让人忍俊不禁。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在杨柳醉烟中,画就农耕文明的童年图腾。
“散学归来早”的孩童,迫不及待地趁着东风放起风筝。诗人以“忙趁”二字,写出孩童的急切与欢欣,而“醉春烟”的杨柳,则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意。
此诗不仅描绘了乡村孩童的快乐,更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放学后奔跑在田野间的无忧时光。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认真钓鱼的小渔童。
头发蓬乱的小孩模仿大人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掩映身影。
路人问路他远远摆手,生怕惊走鱼儿不敢应答。诗人用"蓬头""侧坐"勾画不修边幅的专注,"遥招手"的肢体语言胜过万语千言。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孩童的专注与天真,让人心生怜爱。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南宋的牧归图,是童真与天籁的交响。
牧童横坐牛背,信口吹着不成调的笛子,在夕阳下缓缓归家。
诗人以“无腔信口吹”的细节,写出孩童的无拘无束,而“山衔落日”的背景,则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意。
此诗不仅写童趣,更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的这首诗,借牧童之乐讽刺世人的争名逐利。
牧童骑牛吹笛,自在逍遥,而长安城里的名利客们,却“机关用尽”,活得疲惫不堪。
诗人以对比手法,写出孩童的纯真与成人的世故,让人深思。
此诗不仅是童趣的描绘,更是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幼女词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施肩吾的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六岁的幼女,还不懂世事,却模仿大人“拜新月”。诗人以“未知巧与拙”的笔触,写出孩童的懵懂与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此诗之妙,在于它不仅是童趣的记录,更是对成长的一种温柔凝视。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诗人刚会说话的小女儿,贪玩不肯睡觉,昨夜啼哭整宿,只因嫌弃衣上金花绣得少。
诗人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孩童的娇气与可爱,让人既好笑又怜爱。
这首诗不仅是童趣的描绘,更是父女亲情的温馨记录。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在道教视野里,将牧童塑造成精神图腾。
牧童放牛归来,吃饱饭后,连蓑衣都不脱,直接躺在月光下休息。诗人以“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细节,写出了孩童的无忧无虑,让人心生向往。
此诗不仅是童趣的描绘,更是一种理想生活的象征,简单、自由、快乐。
当我们读这些诗句,仿佛按下了时光的倒带键,菜花丛中追蝶的踉跄身影,溪畔垂钓的庄严侧影,牛背上信口吹笛的潇洒轮廓,都在提醒:所有大人都曾是孩子,只是他们常常忘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首诗词忆童真:偷采莲、学拜月、古人的童年竟如此有趣,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