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豆瓣9.3分亲子动画短片《鹬》:孩子的成长源于家长的放手

 

《鹬 Piper》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2016年出品的动画短片,短短6分钟,从创意到制作历时三年,是皮克斯的匠心之作,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豆瓣评分高达9.3分。

鹬三五成群,鸣叫着落在了湿漉漉的沙滩上,啄食着可口的扇贝。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只肉乎乎的小鹬睡眼惺忪,看到鹬妈妈去捕食,就一如既往地张开嘴巴等着喂食。不过鹬妈妈决心让小鹬独立,小鹬不得不开始探索觅食的方法。当小鹬历经挫折,最终掌握捕食的方法,伴着夕阳,在海空一线的沙滩上欢愉地觅食时,鹬妈妈在一旁满眼温柔地看着自己孩子。

这是一部非常合适有2至6岁孩子的家庭,亲子共赏的动画短片。全片短小而精致,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成长的内涵,触动人心。孩子会在故事中体会到小鹬勇敢探索的精神,同时家长也能从中领悟到成长和教育的真谛。

孩子的成长源于家长的放手

从小鹬嗷嗷待哺,到满满成就感地在浪潮里捕获成堆的扇贝,最关键的是鹬妈妈的坚持,是她让小鹬独立的决心成就了小鹬的生存技能。鹬妈妈鼓励小鹬从窝里走出来到海滩边自己觅食,虽然她已经挖到贝壳,但没有分给小鹬。即使小鹬被海浪打翻成一只楚楚可怜的“落汤鸡”,鹬妈妈也没有心软,依然鼓励小鹬自食其力。

小鹬被海水打湿变成“落汤鸡”

小鹬的蜕变就是孩子成长的缩影,有彷徨、有挑战、有失败、也有勇气。如果鹬妈妈一直喂食小鹬,小鹬能最终学会捕食的方法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从家长放开手的那一刻开始的。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其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走》中感悟: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

在孩子0至6岁成长的黄金阶段,家长一定要尽快放手让他们独立尝试和探索外界事物。当孩子开始摸索时,一定是从笨拙稚嫩开始,我们应该耐心地给他们时间去尝试,不要催促或者干涉他们。

未来那么长,世界那么大,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就算牢牢地抓住孩子的手不放,家长也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身边解决所有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如何独立,如何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才是他们在未来立足之根本。

舍不得放手就是在塑造巨婴

曾有新闻报道,一位48岁的海归虽然拥有工程硕士学位,却宅在家七年不找工作啃老为生,其80岁老母亲身患尿毒症,不得不状告儿子拒绝承担赡养义务。

儿子丝毫没有悔过之意,还责备母亲:“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这就是典型的巨婴心态,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怨恨,觉得正是因为遇上这样的母亲,才害得自己生存能力差,不能好好地适应社会。

也许老母亲如今回想当年,也会后悔没有尽早放手让儿子快点独立。正所谓“慈母多败儿”,巨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种下的恶果。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多宠一宠也没有关系。《妈妈是超人》中马雅舒对孩子百依百顺,女儿已经4岁了却因为自理能力非常差,不会穿裤子、上厕所等,被幼儿园退学。马雅舒这时开始焦虑和反思,因为如果不立即调整教育方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又一个巨婴的明天。

同样是4岁,甚至是更小的年龄,日本、以色列等国的孩子却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能力。在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镜头下,记录了很多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和放学的时候,都是自己背着大大沉沉的书包,自己脱鞋穿鞋。

孩子们天生的能力和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仅仅四年的教育就能产生如此大的差距? 如果保持现有的教育方式再拖下去呢?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不要总觉得孩子长不大,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实际上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速度是爆炸性的,甚至能在自我挑战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成长动力。

家长一定切忌根据自己的臆想来给孩子的能力设限。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哪些事情呢?

家长要了解的1至6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根据孩子的肌肉力量水平和手部精细能力的发展,以下是1岁到4岁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活动。

5至6岁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就更多了,比如烹饪、甚至简单的木工。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切菜、做手工的时候受伤,给孩子用塑料刀或者模拟工具。其实在反复的教导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绝对有能力使用真的器具并保护好自己的。虽然教导需要时间和精力,提供假的工具却很轻松,但家长们要了解,我们每在放手上的进程上退缩一步,日后都需要用百步来弥补。

美国4岁孩子在幼儿园安装桌子腿

以上所列举的事情都是该年龄段孩子能达到的平均水平。家长可以对照年龄,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放手让孩子尝试做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放手本身也是一件有技巧的事情,需要家长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

四步做到正确的放手

1.不做“完美”和“专制”的家长

有些家长自身爱干净,甚至有洁癖,追求完美,不能忍受孩子在尝试独立做事情的时候经常搞得“乱七八糟”。他们常常不给孩子时间尝试和继续努力,就心急火燎地出手帮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在尝试独立用勺子或者筷子吃饭时,最开始一定会洒得到处都是,浑身脏兮兮,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看不惯,就会选择继续给孩子喂饭。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可以独立吃饭,可是自家的孩子却没了人给喂饭就不吃才开始着急。孩子是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尝试,从而熟练掌握新技能的。家长首先要克制住自己替孩子解决问题的冲动,给孩子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速度从容地成长。

另外还有一种专制型的家长也是放手慢的重灾区。他们看似有放手让孩子独立,实际上却旁敲侧击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严重干涉孩子的自发行为。

长久如此,孩子会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不管大事小事都得让父母拿主意。这些孩子看上去行为是独立的,可是思想却不独立。专制型的家长要收回自己的强势,把孩子的选择权还给他们,无论他们的选择是否是我们所赞同的,只要没有原则性偏差,都要尊重。

2.放手要快,但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既然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那么孩子的自主独立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昨天对孩子呵护宠爱有加,今天就全面放手逼迫孩子做他们应该可以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比家长放手慢孩子独立性差更可怕的,是孩子觉得被父母抛弃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以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为例,这其实也是放手的一种形式。因为大部分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很强的分离焦虑,所以哭、不想离开父母是在所难免的。在送孩子到学校后,家长应该尽快和孩子告别,越是拖拉拉孩子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差,而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没有正式和孩子告别就偷偷消失了,孩子会因此担心父母抛弃他而产生很强的不安全感。

放手让孩子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一样。如果太急于求成,孩子会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家长可以在放手前有计划地先安排下哪些事情可以让孩子做,每天一个小任务,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做到更加独立。

3.保持坚定的态度

在短片里,当鹬妈妈看到小鹬被海浪打翻后,虽然心疼,却依然坚持让小鹬自己独立觅食。当家长放手让孩子尝试时,孩子肯定会遇到大大小的挫折,可能是走路的时候摔了,做手工的时候割了一个小伤口,或是把家里的碗摔碎了。这时,家长一定不要立刻退缩,孩子坚韧的性格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磨练出来的。

不少家长拖拖拉拉地放手,对孩子的哭闹妥协,这都会让孩子变本加厉,越来越任性。 当马雅舒让女儿自己穿裤子时,女儿拒绝并哭闹,马雅舒不忍心,只好再帮女儿穿上。想放手却放不下,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克服的。虽然我们不能“一刀切”手,但要在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定的态度。

4.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减少奖励的刺激

很多家长为了调动孩子做家务或者其它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积极性,会用钱或者玩具等奖励孩子。这样做并不可取。

当我们谈及力所能及事情的时候,比如自己穿衣服、做家务等,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的,而不是额外附加给他们的。当我们过分使用外在奖励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这些事情本来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从而不能养成由内而外的习惯。

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传递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做的理念,比如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分担的,给孩子从小就灌输家庭责任感的概念。当这些理念在孩子的心中申根发芽,他们会更加独立,建立起强大的内驱力,有期望自己变得更好,家庭变得更好为努力的动力。

我们要相信,孩子有成长的力量。他们会互相学习互相陪伴,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快快地放手,看孩子在自己的道路上“慢慢”地成长,终有一天他们会双翅一振,展翅翱翔。

我是学前育儿壹姐,学前教育硕士,多年国内外幼师经验,专注家庭教育领域。

关注我,分享育儿故事,探讨教育真谛。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豆瓣9.3分亲子动画短片《鹬》:孩子的成长源于家长的放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