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孙妈妈,家有个正在高中的小子。最近在一篇育儿公众号里刷到一则特别火的话题,说的是“跟妈睡和不跟妈睡的娃,10年后差距扎心了!”看到标题时真被吓一跳,分不分床,居然还能决定孩子一辈子的性格走向?细细读下来,发现里面说的可不只是分床那么简单,其实全是育儿里的门道。

这事儿还真有点说头,家长们动不动就因为“到底啥时候分床合适”吵上一架。我就是过来人,在家里可没少被这个问题困扰。记得有一次家里聚会,亲戚就为了孩子睡觉的事聊得不可开交。说起来,表姐家儿子都快上小学了还跟大人一起睡,堂妹就酸酸地说:以后肯定啥事都犹犹豫豫,没什么主见。表姐立马跳起来反驳,说自己儿子既开朗又合群,比堂妹家那分床太早天天做噩梦的小姑娘强多了。
我身边类似的故事一点不比文章里少。我们社区邻居家有两个宝宝,老大从刚出生就跟妈妈一起睡,分到小学才单独房间。现在人家性格特别阳光,跟人打交道也自信。老二小时候人为“锻炼独立”,一岁多就单独睡小床,晚上哭到嗓子哑都没人搭理。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朋友胆子一直很小,见人说话都不敢看人眼睛。我每次想起这俩娃,心里都嘀咕,那些讲究啥年代该分床、分得早就独立的理论,真不一定万能。
后来跟闺蜜们聊天,发现问题还真不在于分床的时机。比如我闺蜜家,娃三岁分床,每天哄睡、陪聊天,吓醒了也是第一时间拍拍安慰。小朋友自己整理东西,照顾自己一点不差。还有一位朋友,觉得孩子两岁了必须独立,干脆关门走人,结果人家孩子是分床了,却跟父母生分得很,哪怕发烧生病都不太愿意让大人靠近。
慢慢我明白,这事儿根本不是睡在一起还是分开睡,关键看孩子在每天的睡眠和生活细节里,感受到的是不是被无条件地照顾和爱护。就像有些家长分床前说得温柔:“宝贝你长大啦,可以自己睡啦”,还会鼓励孩子选喜欢的夜灯和玩偶,想办法制造安全感。有的家长却动不动威胁:“再哭妈就不要你了”,孩子晚上害怕了,还不耐烦地瞪一眼。孩子心里的自信不自信、独立不独立,大多都来自这些日常点滴里。
其实我也挣扎过,要不要早点让孩子独立睡。小家伙一岁半的时候,老公总劝我说“男孩子要早早独立”。我心一软,想着晚上还要哄睡、换尿布什么的,还是多陪陪吧。等到幼儿园大班,才顺势分房。期间也不是一直顺利,夜里偶尔吓醒,我还是愿意过去拍拍,给他一个拥抱。回头看,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密。到高中以后,儿子虽然很大但有啥事还会主动跟我聊,有问题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不会找各种借口赖着我。那种“只要家里有人为我留盏灯”的底气,是从小被陪着、关心着一点点养出来的。
很多人说,啊呀,不跟妈妈睡的娃早熟、独立,其实也不全对。我特别同意那位作者说的,分床什么时候真的不用那么死板。婴儿阶段,本来就需要照顾和哺乳,跟妈妈一个床方便也更安心。等两三岁开始,让孩子先在自己的小床睡,房间离父母近点,慢慢地再去适应一个人睡房间。这个过程不仅要看孩子的承受力,也要看大人愿意投入多少心思。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真实态度,是焦躁地“你该独立了”,还是温柔地“妈妈在身边,没什么好怕的”。
做了那么多年妈妈,我现在很淡定了。家里啥时候分床、分房,一切看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变化来定,不再死追理论。只要孩子觉得被爱、被理解,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家里气氛好,无论睡哪,最终都能变成自信、健康、敢闯的孩子。反倒是那些分床分得很“仪式感”、大人没参与的,往往留下的是不安和害怕。
人们总爱追求什么“标准答案”,其实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不该被外界声音左右。孩子记住的不是睡在哪、跟谁睡,而是任何时候只要他需要,总有人给他温暖的拥抱和及时的回应。童年里积攒的这些安全感和爱,才是孩子敢于面对未来生活的保障。
分不分床,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和孩子的那份真实陪伴和爱的回应。每一个拥抱、每一次聆听,都会变成孩子将来勇敢前行的底气。各位宝妈宝爸,你们家孩子啥时候分的床?会因为这事焦虑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聊聊自己的想法。
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被夸爆的育儿观:分床不是关键,爱的陪伴才重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