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德州学院物电学子三下乡感悟收获:科技润童心,星火永相传

 

2025年7月8日,德州学院暑期三下乡“科技润童心,‘星’火永相传”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德州市武城县,先后在贝州社区和南北官庄童乐幼儿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夏日的阳光洒满大地,带着对基层服务的热忱,我们这群青年志愿者踏上了这段充满意义的旅程。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更是一场关于责任、成长与传承的深刻体验,让我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读懂教育的温度,在红色精神的传递中坚定理想信念,更在团队协作里学会了担当与创新。

我们的活动围绕“科技教育+红色传承”展开,在贝州社区主打机器人讲解展示与五角星剪纸,在南北官庄童乐幼儿园则聚焦科学小实验与科技启蒙。出发前,团队反复打磨活动方案:针对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将“两弹一星”精神拆解成生动的故事,把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趣味实验,光是“会站立的幽灵”和“跳跃的乒乓球”这两个实验,就试了好几次才确定最佳演示方式。大家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试机器人设备,有人琢磨剪纸步骤的教学语言,有人模拟与孩子互动的场景——这份细致的筹备,让我提前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也明白“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需要用专业与耐心打磨的事业。

上午的贝州社区,孩子们的笑声像夏日的蝉鸣般清脆。我们先在社区活动室开展机器人讲解,当机器人映入眼帘,孩子们眼中瞬间亮起的光芒。志愿者拿起遥控器操控机器人和小朋友们打招呼、前进、转圈、做仰卧起坐,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基础原理:“大家看,机器人能活动,是因为里面的电机在转动,就像我们的手臂靠肌肉带动一样。”有个小姑娘怯生生地问:“哥哥,机器人能像宇航员叔叔一样上太空吗?”这个问题让志愿者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回应:“只要你们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不仅能让机器人上太空,还能亲自设计更厉害的设备呢!”说完,志愿者邀请她上台近距离观察机器人的构造,她小心翼翼触碰机器人的指尖,让我想起“两弹一星”元勋们当年探索未知时的那份敬畏与执着。

机器人展示后,五角星剪纸环节更添温情。我手把手教孩子们折纸、翻剪,纸在小手中翻转,偶尔有人剪歪了角,急得快哭了,我便蹲下来告诉他们:“没关系,就像当年科学家们研究导弹时也失败过很多次,但他们从来没放弃呀。”当孩子们举着自己剪的五角星欢呼时,我忽然明白,这一颗颗稚嫩的星星,正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模样。有个小男孩把剪好的五角星塞给我:“姐姐,这个送给你,它像国旗上的星星一样亮。”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手工技巧,更是一份对国家与科学的热爱。

下午转战南北官庄童乐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成了全场焦点。“会站立的幽灵”实验开始时,我举起一张画着幽灵图案的纸巾,故作神秘地说:“大家相信吗?这个幽灵能自己站起来哦。”孩子们屏住呼吸,看着我将纸巾粘到桌子上,随后拿起一根吸管在另一张卫生纸上摩擦,当手感到灼热的时候,把吸管靠近被粘在桌子上的纸巾,于是,事先在纸巾上画的“幽灵”站立起来了。我趁机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纸巾与吸管摩擦使电子转移,吸管带电产生静电,异种电荷吸引轻小物体,所以我们的“幽灵”就站起来啦。”随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跳跃的乒乓球”实验更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当我把盛有乒乓球和水的矿泉水瓶瓶口朝下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乒乓球浮出水面时,教室随即“听取‘哇’声一片”。我想起筹备时队友们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反复调整用水量和倒水时要使瓶口隔绝水面等细节 ,原来所有的从容应对,都藏着背后的精益求精。

活动结束时,幼儿园的老师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孩子们眼里有光的力量。”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热。回首这一天,从社区里孩子们追着问“机器人明天还来吗”,到幼儿园小朋友拉着我的衣角说“姐姐下次教我们做火箭好不好”,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孩子们的好奇与热情,反而教会了我如何用更纯粹的视角看待科学与传承——就像“两弹一星”元勋们,正是带着对国家的赤诚与对未知的渴望,才创造了奇迹。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已结束,但那些温暖的片段却深深烙印在心里。我记得机器人转动时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记得五角星剪纸里藏着的红色向往,记得科学实验中迸发的智慧火花。它们让我懂得,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能参与的方式,把科技的种子播撒进基层,把红色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或许我们的力量有限,但就像那颗跳跃的乒乓球,只要持续发力,就能传递出无限的能量。我坚信,当更多青年带着这份热忱走进基层,“两弹一星”的精神之火定会代代相传,而我们,终将成为照亮孩子们逐梦之路的那束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州学院物电学子三下乡感悟收获:科技润童心,星火永相传,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