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这才是文学艺术(谈电影《戏台》)

 

这才是文学艺术(谈电影《戏台》)

作者:颂明

昨天下午,孩子又给我和老伴买了两张电影票《戏台》,看后不禁抚掌叫绝:“这才叫文学艺术!”

尽管这部电影明显有相声《关公战秦琼》的戏路子,《茶馆》的韵味,却不失是一部极具文化底蕴和高度文学性的电影。

一帮老戏骨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以及精湛演技自不必说,单从电影的故事呈现来说,其文学性并不是体现在“片中每个人物都无法简单定义为好或坏上。”更不是有评论家有意要突出的主题——“洪大帅实际上代表了文革期间欺压老一辈艺术家的上层”,以“洪”做某种“隐喻”;其文学性就表现在“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述生活,按照人物本来的样子塑造人物”。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而各军阀的背后都有不同列强的靠山,军阀之间为着小集团的私利厮杀,国家破碎、生灵涂炭。这就是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以金啸天(尹正饰)为代表的旧艺人实际上也是当时社会的“小人物”,饱受欺压、凌辱;却也有着高于一般老百姓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守着祖师爷的那份传承,一方面在腐朽的社会中苟且偷生。个人生活糜烂、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完全真实地表现了当时旧艺人生存状态。

影片生动地诠释了,在战乱发展的环境下,是根本谈不上人权的。洪大帅、六姨太、刘八爷、吴经理、徐明礼有人权吗?其实都没有!包括连姓名都没有的铺伙计大嗓儿(黄渤饰),都是在“成王败寇”的两个极端中游离的。最后洪大帅轰然垮台,兰大帅进京,表现了旧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战乱发展的周期恶性循环。

“五庆班”所恪守的《霸王别姬》能够代表京剧的纯粹性吗?当然不能。事实上《霸王别姬》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这部戏首演于1922年2月15日,初稿作者是齐如山。剧本严格依据历史典籍,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明代沈采所著《千金记》传奇,借用了京剧《楚汉争》的一些文字等,剧本冗长,有二十多场,需要分两天才能演完。后经杨小楼、梅兰芳、姚玉芙、李春霖、朱永康等文武演员,就连一些常看梅派戏的戏迷票友,都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一再精简,精益求精。

到1936年,梅兰芳从上海回来,在北京演出时,该剧已削减成十二场。解放后梅兰芳不断从唱腔、服饰、表演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又从十二场戏精简为八场,1955年梅兰芳与刘连荣合作拍摄舞台艺术影片《霸王别姬》,将定型后的版本以影像形式留存。

重要的话说三遍:《戏台》的文学艺术性就表现在“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述生活,按照人物本来的样子塑造形象”上,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与之相对的完全没有文学艺术性的作品可以举出莫言小说的例子。从整体上看,莫言小说是“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的捏造人物,完全歪曲了生活的本质。比如《丰乳肥臀》中把土改工作队写成土豪劣绅,《灵药》把武工队写成还乡团,《红高粱》中借“爷爷”(民间抗日力量的意象)的手瞄准土八路眉心扣动扳机等等。再比如小说《锦衣》,完全取材于民间故事《卯星官偷情》,只是在结尾突兀地加了一句“有问题找莫言”,强加给了小说一个“主题”。后来莫言又把《锦衣》改编成剧本,卯星官成了“反清革命党”,故事情节改编成革命党躲避追捕藏于老百姓家的衣柜。亮点就是从传统戏曲剥了一段衙役的台词。这种不顾人物和生活“本来的样子”而是完全根据作者意愿胡编乱造的作品就根本谈不上文学性了而是在亵渎文学!

关于《戏台》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待有机会再讨论。本文的主题就是强调作品文化性在于传承与创新;文学性在于真实的生活基础和人物原型。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基础和人物原型,文学性就不复存在了。

2025年7月27日星期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才是文学艺术(谈电影《戏台》),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